記者/陳姿君
隨著3D列印機的製作技術專利開放,3D列印走入平價市場,讓台灣業者有機會角逐其中。但相較於其他強國,3D列印在台灣受政府重視的程度較其他國家低。而在3D列印製作各式產製品的光鮮外表下,也隱藏安全和法規等問題。
各國皆投入3D列印產業 台灣加緊腳步中
3D產業的兩大龍頭3D Systems和Stratasys,皆發跡於美國,掌握3D列印機製作的重要技術和專利權,分別為光固化技術(SLA)(透過光束,硬化材料塑形)和熔融沉積造成技術(FDM)(材料堆疊塑形後,在高溫下凝固)。直到近年,專利到期後,3D列印機製作的相關技術資料開放,才讓其他競爭者,包含台灣的業者有機會進入市場,也讓3D列印機從高價端的市場產品,走入平價。
台灣的3D產業在打入3D列印機的市場後,從3D列印設備生產代工,轉為研發。例如:台灣的三緯國際立體列印公司(XYZprinting),在2013年成立,以每個人皆能擁有3D列印機為目標,投入3D列印的光固化成型技術的開發行列。此外,根據科技部的資料顯示,各部門將把3D列印列入發展項目,包含經濟部著重在扶植企業、教育部著重在培育人才,而衛福部則側重於3D醫療法規的研擬等等,期許能帶動台灣的3D產業。
但目前台灣整體而言,仍著重在人才的培育,其他面向的發展速度和投入的資源,相較於其他國家則來的慢和少。在美國,將3D列印列為國家發展的重要計畫;南韓也有3D列印產業發展協會,作為3D產業發展的最高決議機關,包含法規和困難應變小組;而日本也推動「3D列印製造革命計畫」,希望以人才的培訓和先進的技術為目標。台灣政府應借鏡他國經驗,加緊推廣3D列印的速度。
3D列印的安全問題歸誰管? 3D列印的隱憂和未來
3D列印的應用十分廣泛,帶來更便利且豐富的生活,但在法律上卻無從管起。因為3D列印製出的產製品類別多元,很難直接歸於特定的部門管轄範圍,而成為三不管的法律灰色地帶。例如以台灣來說,若3D列印歸屬於商品,則為經濟部管理;若為生產工具,則為勞動部負責,但目前仍難以分類。
3D列印在設計、材料和成品上也有產製上的風險。在設計上,可能因為人員操作上尺寸或角度的設計不同,而造成誤差,且若缺乏成品整體支撐強度的資料庫知識,人員僅能依據自身的結構概念和經驗去設計,智財權更是需要注意的一門課題;在選料上,需注意是否符合法規規範,尤其是入口的產製品,更需要通過毒性測驗,及生物相容性認證;在產品的使用年限上,也是需一再檢驗的部分。忽略以上種種的隱憂,皆可能對使用者造成風險,因此需由政府制定法規規範,並且加速資料庫的建立,以能產製安全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