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淑婷
從居家生活、交通運輸、醫療健康甚至到電子商務、產業管理等領域,「物聯網」已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物聯網」打破須利用電腦才能連上網路的傳統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僅須利用「物聯網」,物與物就能透過網路相連。原先僅在網路虛擬世界實行的行銷活動,更能突破疆域成為O2O完整的虛實整合,開啟新行銷應用。
物聯網Smart
Everything 物聯行銷讀心術
你能想像當你拿起服飾店上的洋裝時,身旁的螢幕就像讀懂你的心,立即顯示模特兒身穿這件洋裝的樣子嗎?在「物聯網」之下,這些智能看板能提供客製化的行銷體驗,帶給消費者更完整的消費體驗。「物聯網」這項名詞從2004年開始被眾多企業所重視,而延燒至今,其實更已悄然出現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未來,不僅是商家的看板,其他地方也能看到這樣的互動式行銷。
在物聯網下,更能透過強大的超級電腦運算,幫助行銷者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與慾望,如IBM的人工智慧電腦Watson與Siri的合作,勢必能提供更廣泛的產業運用,如醫療科技。此外,有研究指出消費者要購車時,多半會事先透過網路進行遠端比價,因此行銷者透過超級電腦的服務,就可將無數的消費者研究、評比報告丟到一旁,簡單運用高端自動化的研究平台,來對買家進行評比。
物聯網創新三大模式 產業翻轉新面貌
在物聯網之下,將掀起三大商業新模式,第一為「資料分享」,企業透過消費者大數據能進行資料分析、以開發、提供客製化產品。因此「資料交換」將被企業視為最珍貴的資產,而硬體價格不再是企業獲利的主要來源。如消費者只要與愛爾蘭電廠簽下兩年合約,就可免費得到智慧家庭公司Nest的溫控器,雖然電廠需吸收溫控器的硬體費用,但同時也能享有Nest使用者的使用數據。
第二大商業新模式為「產品共享」,是指使用者能夠透過「租借」物品,而獲得物聯網服務,並且在使用者付費的概念下,使用者使用多少就付出同等的價值。如台灣腳踏車共享公司YouBike就以共享經濟的概念,造成使用熱潮。此外,透過物聯網系統,YouBike能隨時監控自行車的使用狀況,使自行車調配能達到最大效率,同時也帶給使用者最大的使用體驗。
最後,第三大商業新模式為「產品即服務」,意即使用者不只是買產品本身,同時也購買物聯網內的產品服務和加值內容,而企業則能藉此,得取到使用者的大數據,並透過大數據分析,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及提供建議。如中興保全的MyVITA,當系統偵測到異常狀態時,如瓦斯濃度過高,該系統就會立即通知中興保全總部及屋主,並進入屋內查看以避免災害發生,讓使用者的生活能更加便利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