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後推手 台灣群募一把抓

記者/俞昱安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所發展的群眾募資平台,現今已發展成新型態的商業模式。美國群眾募資平台的成功全球有目共睹,所以群眾募資平台開始在世界各地陸續竄起,這股群募風潮想當然耳也從美國吹向了台灣。

台灣群募平台爆發 政治運動搭上線

場景回到國內,台灣發展群眾募資平台近三年,其中有新創團體所成立的,像是台灣最大的募資網站flyingV嘖嘖zeczecFuudai,也有企業加入投資的,如104人力銀行的夢想搖籃、遊戲橘子的群募貝果等,同類平台數量眾多,且持續不斷增加當中。台灣募資的專案類型也不同於國際,科技應用類別相對偏少,反倒是設計商品、社會文化的專案為多,較偏向文創類型。

當中,最具指標性的募資專案莫過於去年鬧的沸沸揚揚的「318太陽花學運」,一群素未謀面的ptt鄉民在flyingV上發起專案,集資買下蘋果日報與紐約時報的頭版廣告,就為了讓全世界看見台灣,而不超過半天時間就募得670萬,為募資平台開啟新的里程碑,成為眾所皆知的新創型平台。

同樣,由學運衍生的「割闌尾計劃」,網友在Vdemocracy募資平台上發起全民罷免無用政客的專案,募集近1200萬元,超過1萬名網友贊助,創下募資金額最高、最多人支持的紀錄。募資平台可說是台灣社會的縮影,能反映出人民對不同議題的需求。

改變的力量 發展的隱憂

群眾募資平台的爆發,成為台灣民眾創新、創業的支持力量。由以往的「按讚認同」變成實際的「贊助行動」,改變了網路的使用現象,也改變了傳統的資金流通方式,由提案者直接面對贊助者,如此去中間化的消費流程,拉近你我的圓夢計畫。另外,上個月(4月)行政院表示,5月起將受理股權式的群眾募資,採「股權性質」的投資方式,將成為全球第7、亞洲第2實施該措施的國家。

目前股權式群眾募資的法源基礎來自於證券交易法,但相關法條卻尚未完備。群眾募資推動創業風潮,過去專注於中大型企業的法規已然不適用,而是應針對小型、微型企業適時調整法規環境,逐步的典範轉移。法規的調適之路相當漫長,不過相信待政府提出一套完整規劃的全新法規後,台灣的群募平台也能漸漸走向國際。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