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劭斌
生活在數位時代,彷彿任何事物都得與科技沾上邊,才能稱之為潮流。近幾年備受關注的商品,舉凡自動駕駛車、燃料電池車、3D印表機等,這些商品具有共同且重要的要素,那就是「IT」。不論是手機、手錶,或是冷氣、熱水器等生活用品,皆能透過技術將其全部串連起來,Google現今也將眼鏡結合了科技,拍照、錄影與導航等多項功能,輕輕鬆鬆一「鏡」搞定。
Google眼鏡誕生 穿戴式科技引發關注
Google眼鏡為Google所開發出的一款智慧型科技眼鏡,採用Android作業系統,主要包括處理器、記憶體、攝影鏡頭和麥克風、喇叭及無線網路裝置。Google將眼鏡定位為「平台」而非「產品」,使用者可以透過觸控、聲控等動作來操作,且以免持的方式來顯示各種資訊,並表示透過這種操作介面的設計,得以解決生活中的全方位問題。
Google眼鏡因具備了拍照、上網等功能,使得穿戴式科技的發展,引發消費者的關注。而當科技大廠相繼投入穿戴式科技的研發,受影響的還有電子科技供應鏈的上、下游廠商。根據國際調查機構Gartner預估,至2016年,全球的穿戴式科技裝置產值將上看100億美元。另有專家建議,廠商應積極進行產學合作,以軟硬整合策略,尋求切入市場的契機。
消費者不買單 銷售狀況不如預期
科技產品除了透過網路販售之外,近年來也有許多廠商在實體通路設立據點,而Google設立實體通路的主要考量,是由於Google眼鏡的使用技術較精深,需經過一定程度的學習才能駕馭。但和蘋果、三星等大廠相比,Google的硬體銷售經驗遠遠落後,導致Google眼鏡從發表到上市時間相隔太久,市場熱度早已轉移至其他科技產品,因而錯失了最佳銷售時機。
Google眼鏡從發表至今,一直備受爭議,除了售價過高之外,消費者主要擔憂其可能侵犯隱私權,配戴者可能會在他人未察覺的情況下,錄製拍攝影片或照片。由於銷售狀況不如預期,Google在今年初宣布,將停止生產當前形式的Google眼鏡。不過好消息是,據傳找來「iPod之父」重新設計眼鏡,希望藉由蘋果的設計風格,讓Google眼鏡能以全新的面貌,再次吸引消費者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