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教雍
隨著科技日益進步,智慧型眼鏡所搭載的功能也相對越來越先進,不僅能依據不同地區的生活型態,設計出符合當地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除此之外,政府部門的政策也是影響智慧型眼鏡的功能研發因素之一。因此根據上述兩個原因,本文將針對東西方兩種風格鮮明的文化,去探討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風氣之下,智慧型眼鏡的發展趨勢與應用。
貼近大眾生活 亞洲國家強調使用者體驗
以目前多數台灣廠商所開發的智慧眼鏡而言,大多是將安卓系統移植到眼鏡上,研發重點著重於提高硬體效能與簡化使用者操作上的困難。根據2014台北國際電腦展上所發布的最新一代智慧型眼鏡,現今,台灣已有純熟的技術,保留原有的眼鏡功能並融合安卓作業系統的智慧型眼鏡,同時正致力於提升穿透顯示器的投影效果,並開發更加精準的懸浮觸控,欲透過提升使用者體驗,提高市場接受度。
而在以產品設計聞名全球的日本,則是將智慧型眼鏡的發展著重在提高使用者生活的便利性,使其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日前docomo公司曾推出能夠透過攝影機掃描、即時提供翻譯功能的眼鏡,並嘗試將眼鏡與手機連結,利用擴增實境技術取代手機螢幕,讓使用者在使用手機時能夠保持雙手自由。近期SONY也宣布將推出新一代的智慧型眼鏡,主要針對顯示技術做出進一步的改良影像傳遞功能,讓使用者於眼鏡上操控手機時更加便利。
歐美市場的智慧型眼鏡
科技發展的好幫手
相較於亞洲地區著重在一般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上,歐美地區則將重點放在協助國家發展上。本月月初美國太空總署宣布,將為太空人研發專屬的智慧型眼鏡,以達到幫助他們迅速適應太空環境的效果。未來NASA所屬的太空人在地球上訓練時,將會使用智慧型眼鏡來模擬太空環境,進行太空站修復等模擬情境演練。透過這項創新,NASA評估,未來不但能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同時還能省下大筆的訓練經費。
智慧型眼鏡的發展上,不同地區甚至是各個國家之間的發展走向皆有異,無論研發的目的為何,每項問世的新產品皆代表著技術不斷的創新。未來這些技術也將逐漸推廣至其他的穿戴裝置上,使消費者在智慧型裝置的選擇上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