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許芷浩
指紋辨識 VS 個人隱私
最近在台灣滲透率極高的應用程式「LINE」發佈了最新功能,宣布最新版本5.0.0可支援iPhone5S以上裝置使用指紋辨識(Touch ID)功能,讓使用者透過指紋解鎖保護「LINE」裡的個人訊息內容。這個消息一發佈,筆者不禁想起了之前任職的公司想使用指紋打卡上下班,而在同事間掀起了個人隱私保護與否的論戰,當然兩方言論皆各有各的立場與堅持,而姑且不論最後事件協調的結果如何,都顯示出現代人對於「智慧生活科技」與「隱私」仍有不小矛盾。
延續「LINE」指紋辨識的話題,早在2013 年蘋果手機的指紋辨識功能(Touch ID)便在美國的參議院層級掀起一波質疑,相關人士認為一旦使用者的指紋資料外洩,則「駭客便能假扮此人終生」,將造成極大的隱私問題。而在當時iOS7系統運作下,駭客也宣稱因為系統中有漏洞,故他們可以破解取得使用者存於手機的個人資料。 當時蘋果方面當然對此質疑提出了公開發言,但也不外乎為蘋果慎重看待手機用戶的安全、並會針對軟體更新時進行問題修正云云。而在這樣的討論之下,筆者自己對於使用指紋辨識的態度變趨於保守,但筆者朋友也有人對於這樣的指紋辨識感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性。
物聯網智慧生活 隱私仍為美國民眾疑慮
Google 執行董事長 Eric Schmidt在世界經濟論壇中提到「網際網路將會消失。(The Internet will disappear.)」,從字面上看來好像是指以後我們可能會再無網路可使用,但其實此段發言的意義是指:
「在未來,世界上會有很多的 IP 網址,許許多多的連網裝置、感應器、穿戴裝置、互動裝置等,但你卻感受不到他們的存在。」
「網際網路將會變成你生活中的一部分。想像你走進一間房間,而那個房間是會變化的,在得到你的允許後,你可以與房間裡的一切事物做互動。」
Eric Schmidt指出了未來智慧科技融入生活的可能藍圖,其實也就是目前火紅的「物聯網」議題,而「智慧家居」也是物聯網在智慧城市當中的主要發展類別。負責發展物聯網與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 N.V.)日前便針對智慧家居議題向美國民眾進行調查,調查發現有過半(56%)的民眾認為,對於「隱私的疑慮」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他們購置智慧家庭設備或聯網汽車等設備的意願。不過也有超過2/3的美國民眾,這類智慧科技也確實會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
智慧科技和隱私的安全,儼然成為科技便利中所需思索的必然取捨。但隨著科技的步步發展,人們對於便利生活的想像、或是各種行動裝置所能提供的服務,也必然會往科技化邁進。隱私固然是未來物聯網發展所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期許相關科技能於發展創新中,也與隱私安全取得一定的平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