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線」量 一窺RFID原理與應用

記者/陳思穎

你聽過RFID嗎?RFID的全名是無線射頻辨識(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又可以稱為即射頻識別技術、電子標籤,其可透過無線電的訊號,來辨別目標,以讀寫其中的資料。此為一種通信的技術,不用任何接觸就可以由讀取器、晶片標籤和應用的系統組合,把晶片內的資料傳至讀取器,接著經由後端應用系統來處理。

RFID的由來與歷史

多數人可能不曾聽過RFID這一詞,但其實這個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地應用在生活周遭,像是捷運上所使用的悠遊卡,隨手一「逼」,在台北、高雄旅遊,不管要去哪裡都方便,這種電子收費系統即是運用RFID的技術;又例如鈔票和產品的防偽技術也是其一的運用。

早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雷達的技術應用,使得RFID無線射頻辨識(1948)隨之產生,RFID無線射頻辨識更被稱為是21世紀10大重要技術之一。然而,雖然相關的技術已經存在多年,但真正為大家所知要到2003年6月,美國大型連鎖超市Wal-Mart宣佈,供應給Wal-Mart的商品,都要貼上RFID Tag,此舉引發了RFID的熱潮。

無線技術日趨成熟

RFID至今除了可以運用於悠遊卡、收費電子系統外,更可以被廣泛使用於寵物晶片、倉儲的管理、防止小偷的裝置、門禁管理及停車場的進出管理等。RFID可用於附著在貨物上,像是ID標籤,也可以以卡片的型態,像是悠遊卡等,藉由無線電波的傳輸,以天線收到或發射無線電波訊號,讀出或寫入RFID的信號交換。

除此之外,RFID還可以用來協助蒐集各種巨大的資料,像是供應鏈上的物流交通、組裝線上的生產流量、海貨運櫃的應用電力價格調漲、消費者活動之即時追蹤等。台灣政府也積極推動RFID,並有「經濟部RFID公領域應用推動辦公室」,針對「健康與醫療應用、「居家與公眾安全」、「貿易通道安全」、「航空旅遊應用」、「食品流通安全」數個領域。雖然目前RFID的讀取率尚無法達到100%,RFID的商機和技術便利性仍是指日可待。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