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商搶電商 掌握最後一哩路

記者/林姿岑


生產、銷售與媒體,這三者商業世界專業分工的運作模式,自工業革命以來一直沒有劇烈的改變,直至近幾十年,這樣的平衡開始出現了些微變化,除了網路帶動了電子商務的興起外,通路與媒體亦開始整合,常見的通路螢幕媒體擁有者包含家樂福屈臣氏麥當勞等,更不容小覷的,則是各大便利商店中的店內螢幕,舉凡7-11全家等都擁有該行銷力量。


掌握高密度通路 運用優勢提升消費量


「叮咚!歡迎光臨!」根據流通快訊調查,至2014年年底,台灣連鎖便利商店店數已高達10622家,便利商店密度居全球之冠,在如此密集的規模下,超商已是台灣人食衣住行育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三餐能在超商解決,各式生活用品,甚至搶票、年菜、寄送物品等,踏入超商便能一次解決,如此多元的高密度超商,是許多外國觀光客眼中的「寶島奇景」。


在媒體宣傳的領域之中,擁有大量的曝光度是其最崇高的要旨,而密度居全球之冠的超商,當然會憑藉自身的廣度優勢,來幫助己身的銷售與廣告訊息傳遞,因此,延伸發展出了超商店家自有媒體,包含進店前的直立式大螢幕、店內的便利生活服務站和ATM,以及店內結帳區的大螢幕與收銀機螢幕,希冀在消費的最後一哩路,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稱霸各大通路 錢潮滾滾而來


根據Nielsen 2014年的Media Index調查數據顯示,各式通路螢幕媒體包含連鎖餐飲、百貨/賣場或其他商店,其接觸消費者之頻次和比率都遠不及便利商店中的螢幕廣告,可見其影響力之甚,且該調查也發現,與其他通路螢幕媒體相比,便利商店之店內螢幕對於增加注意力、好感度與記憶度方面都有顯著影響,此外,廣告主最重視的提升消費意願中,也居各大通路媒體之冠。

再者,在今日暢行O2O(Online-to-Offline)的世代,便利商店的密集分布,消弭其他廣告無法面狀傳播之問題,建基於此,未來便利商店之螢幕媒體,只要能精確掌握該店之區域特性與消費年齡層,並且利用各式互動廣告吸引消費者目光,成功落實虛實整合,提升消費者之話題與買氣,必定能大幅提昇廣告效益,帶動滾滾錢潮。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