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感」應 電商行銷從「心」出發

記者/龍楚妍

台灣人為什麼瘋網購?據尼爾森最新調查發現,便利跟低價是關鍵,超過77%的台灣消費者表示「網路購物很方便」是吸引他們線上購物的主要因素,另外,過半數受訪者會因「網路商品的價格優惠比實體店面好」而選擇網購。然而,當便利與價格成為消費者對網購平台最基本的要求時,電商業者又該如何抓住消費者的心,出奇制勝呢?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指出,未來台灣電商產業應真正瞄準消費者的心,由理性競爭逐步轉向感性行銷。據了解,過去電商市場的競爭多圍繞便利、速度、價格與規模,這對於台灣本土電商業者而言無疑是一場硬仗,若不盡快另闢蹊徑,恐怕難以突破來自大陸淘寶與美國亞馬遜的圍剿。

軟硬兼施 台灣電商「心」契機

相比理性電商強調經濟性或便利性,感性電商聚焦於消費者的價值性或衝動性購物需求,從訴求、溫度、故事與客製化四大方向切入,提高線上購物的附加價值。例如,購物平台界面的功能應從「展示」轉變為「展覽」,消費者進行網路購物不僅是滿足其「得到商品」的基本需求,還能享受如同欣賞一場專業的展覽之購物體驗。

對此,國立中正大學企管系副教授黃正魁老師也認同感性電商時代的來臨,並認為融入感性思維的經營手法,可為台灣電商市場帶來更多的契機。黃老師指出,從資源觀點來看,在資訊科技與物流能力同質化高的電商市場中,網購平台應主動尋求差異化。而感性行銷法追求創意與巧思,作法也更為豐富靈活,將是台灣電商業者大展拳腳的好機會。

儘管台灣電商產業在價格與規模上不具競爭優勢,但黃老師鼓勵業者可從「文化」著手,理性與感性並重,探索電商經營新模式。過往網購平台過於依賴量化的績效,未來或可把平台當作企業來經營,投入資源打造網購平台的「企業文化」,使消費者從認同產品轉化為認同平台、認同文化。

社群攢人氣 逃離價格戰

科技部落客Paul Miller曾撰文指,電商的功能不應只是單純購物,因為在網路時代,消費者輕而易舉就可進行比價,如此一來電商市場就只剩下殘酷的價格戰。誠然,如何做到「more than prize」將是贏下電商大戰的關鍵,近年崛起的社群電商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黃正魁教授認為,放眼未來電商發展,社群化將扮演更強而有力的角色,群眾的智慧與力量將主導電商發展的方向。雖然電商社群化特性並未被歸類到感性行銷之列,但不可否認的是,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與交流不僅能增加消費者黏性,還可幫助購物網站製造「人氣」與「溫暖」,這正是電商不可或缺的價值。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