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感」應 創造商品新價值

記者/張翊君

電子商務競爭越發激烈,因消費者利用搜尋引擎比價的方便性,使得電子商務中的產品價格被越打越低,電商未來的新方向 「創造價值,不比拚價格」,為此帶來新契機。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指出,2015年電商產業將由理性走向感性競爭,台灣業者及電商後進者可切入「感性電商」,從顧客訴求、商品溫度、背後的故事以及客製化,來創造商品的高價值,在競爭市場中突破重圍。

商品獨特價值 緊抓消費者的心

大打價格戰或是推出促銷活動,往往只能使消費者短暫地停留,且以資本與規模大的企業佔有優勢;長期而言,不管規模大小品牌都應突顯自我獨特風格,以及強烈的商品訴求,讓消費者有非在此買不可的感覺,進而培養出忠誠顧客。以Apple為例,The Song廣告中將Mac、iPad穿插於影片中,由溫暖的故事為基底,巧妙表達出自家商品聯繫了兩代間珍貴的情感,並帶出美好生活的訴求。

儘管國內結婚人口減少,導致喜餅競爭激烈,台灣喜餅品牌伊莎貝爾透過講述多元故事的方式,來建立差異化的品牌形象。2014年推出的《他他篇》《秋天的風篇》《今日行程篇》,分別闡述同性戀、姊弟戀、女主管與男司機之間的愛情故事,以表達出「不論地位階級、性別、年齡,在愛面前,人人平等。」的訴求,不僅打破傳統價值,更為品牌創造話題與好感度。

除了擄獲消費者內心的動人故事,國內房仲業者永慶房屋,則結合科技推出買屋快搜APP,透過雲端資料庫智慧運算、用戶辨識,以及優化操作界面的創新服務,結合人工智慧判斷分析看屋者偏好,提供使用者合適的看屋選項,藉此建立客製化與獨特性的服務價值,抓住消費者的需求。

持續創新走更遠 跨界人才當道

感性行銷常常能給予消費者情感觸發,像是被影片中的感人故事所觸動,進而產生衝動性購買。然而,在電子商務平台上,如何提高產品或品牌帶給消費者的長期價值?中正大學企管系副教授黃正魁表示,唯有持續「創新」,才能維持產品或品牌的優勢。而企業和學校,需要投資成本於人才的培養,方能達成創新。

除此之外,感性電商更是偏重多元領域的整合。黃正魁教授認為在人才的培養上,可朝向「跨領域」的結合,有好的數理能力培養下,也需要有藝術與人文的思維。當然,創新是長期改善問題與投資的方向,若要以短期來看,如何「黏」住消費者以帶來長期價值,「社群商務經營」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