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文婕
近年台灣電子商務蓬勃發展,根據行政院研考會數位落差調查顯示,有62.7%的網路族曾透過網路購買商品,且2013年其產值高達7千多億元。拜網路科技之賜,購物行為可在任何時間與地點進行,提升消費的便利性,並降低購物成本,進而減少外出購物的油耗以及碳排放,因此電子商務業者認為電子商務是一種低碳的購物行為,但從另一觀點來看,電子商務同時也大量消耗物流以及人力成本,它還算是一種低碳的購物行爲嗎?
社會責任意識薄弱 電商潛藏的綠色隱憂
隨著消費者對服務品質之重視,電子商務業者為滿足消費者之需求,不僅力拚產品的優惠價格,也提供免費退換貨以及快速到貨等多項服務,最普遍的現象為退換貨服務,而消費者退貨原因不外乎品質參差不齊、網路上的產品照片說明與實際產品不符以及產品長時間缺貨等情況。亦或消費者的衝動購物、濫用退換貨機制之行為,皆增加運輸次數與二氧化碳之排放,而企業與消費者缺乏社會責任,更直接替環境與人類健康帶來威脅。
然而,電子商務市場雖擁有亮眼的產值,其背後卻有不為人知的社會衝擊,電子商務所標榜便捷、快速的到貨服務,導致物流企業淪為「血汗工廠」,物流司機超時加班工作,危害其工作安全及勞工權益。另一方面,電子商務業者為了提升產品價格競爭力,紛紛追求降低成本,在此過程中,可能會雇用低價勞工或是非法勞工,間接產生社會問題。
綠色供應鏈管理 建立行為準則
基於上述原因與情形,首要課題就是將社會責任之意識融入商業模式中,以及訂定綠色電商之制度與規範標準,因此國內多家電子商務企業共同推動綠色電子商務聯盟,呼籲電商企業供應鏈中各個環節必須符合綠色原則,除了減少生產及消費過程對資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破壞之外,更要降低產品品質瑕疵、誠信地揭露資訊,並尊重勞工權益,進而降低對環境和社會的衝擊,促進永續發展。
針對電子商務的綠色準則,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其實有限,未來綠色電商仍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期盼政府能獎勵電子商務企業將綠色永續、企業社會責任概念,融入企業經營中,並加強監督力量。此外,更重要的是綠色思維之建立,企業必須思考如何在經濟利益與企業社會責任兩者間取得平衡點,並將綠色思維加以履行與輻射出去。而消費者也要省思自身的消費行為,選擇重視環境永續以及社會責任的電子商務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