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觀察/葉閔宏
「小區」即是我們所理解的「社區」,大陸近年來發展出以LBS技術為基礎的社區O2O概念,在近期「叮咚小區」推出進程中波瀾不斷,以及「58同城」擴展而成的「58到家」,再次引起各界關注與討論。其實,美國早已出現鄰里社交平台Nextdoor,對於社區O2O來說,是個值得借鏡的案例。
首先,以Nextdoor來理解社區O2O執行原則,該平台於上線前花費一年的時間測試,目前參與社區已大幅成長,平台吸取會員採邀請方式,其線下布局更是完善,以近期萬聖節慶「Trick-or-treating」活動為例,Nextdoor為協助父母親辨別鄰居參與意願,特別推出地圖功能,標示出哪個家庭能讓小朋友拿到糖,除了便於家長安排萬聖節活動外,更能增進里鄰間的情感交流。
反觀,野心甚大的叮咚小區,迅速擴張企業規模,導致北京歇業、上海裁員的困境,核心價值未能實踐,在極力推廣的同時,未能理解區域差異的自然條件,儘管用戶數量再多,推行社區O2O時,若未能理解用戶需求與環境也是枉然。筆者認為,「社區O2O」顧名思義其「圓心」為社區,透過社區成員的需求畫出「半徑」,這未必是個完整的圓,全憑線下實際環境描繪出平台應用範疇。
藉由官方力量,台灣各縣市、各鄉鎮幾乎都有個專屬的App或LINE帳號,但人們的民生需求卻從未提及,孩子通勤交通車、家中記錄水電錶、老人醫療照護,諸如此類的問題,每天在每個家庭中輪番上演,此時不正是落實「守望相助」的好機會嗎?台灣社區畫分其實相對清晰,無論是傳統社區,或是高樓大廈,對於社區O2O的發展都是一大助益,當有了社區圓心後,需求不外乎就是食、衣、住、行、育、樂,完整的線下、線上相互結合的服務,更是吸引用戶使用的一大關鍵。
對此,筆者認為「建商」相當適合發展社區O2O。在某建案中,若能清楚且全面的瞭解鄰近環境與居民需求間的對應,除了能藉此推廣建案,更能完善社區社交平台的服務,當然對於建商而言此為創舉,其所付出的成本將會大幅提高,但若能藉此解決居民問題,這豈不是項售後服務,更能為建商創造好口碑,雙贏局面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