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成選舉第三勢力 負面行銷讓連勝文陷入苦戰

特約撰稿/張萱

相信近來大家的生活都被選舉新聞包圍,接收相關訊息除了報紙電視以外,臉書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小覷的來源。由於臉書具有強大的擴散力,並且可以在上面看到朋友的討論,比起傳統媒介更能了解目前的趨勢。

根據美國民調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有超過一半的選民在網路上觀看選舉相關訊息,包含新聞報導、競選廣告、電視辯論與造勢活動等,在互動性上,有52%的選民曾被¬推薦收看相關影片,其中有19%的選民會再進一步分享與推薦。這種不斷分享擴散的特點,使得社群網站在選舉中的影響力大增。

社群影響選戰最鮮明的例子就是2012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當時歐巴馬善用各種網路與社群工具,成功抓住選民的眼球,其中一項武器是透過臉書app邀請朋友觀看選舉訊息,一般而言大眾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政治,但對於朋友分享的訊息接受度會較高,因此透過臉書打選戰,更容易打進民眾的心。只可惜臉書今年宣佈關閉這項服務。

歐巴馬不僅比對手花了更多經費在經營社群網站上,他自身也投入玩臉書、推特等等,試圖屏除政治人物高高在上的形象,選用親民的語言與圖案與網友閒聊與溝通。台灣的政治人物也了解社群的重要性,馬英九總統也有開設官方臉書以及仿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爐邊談話,以輕鬆的方式對民眾闡述治國理念。

Buzzfeed的總編Ben Smith指出,由於臉書具有不是那麼昂貴、擴散力強等特點,儼然已經成為左右政治的強大勢力,也因此除了傳統媒體,政客們也開始撥預算下社群廣告。當然廣告本身因性質關係,成效有限,選戰相關訊息被網友主動討論與發酵,才是社群真正的威力所在。

以台灣的情況來說,臉書展現影響力,經常也有「負面宣傳」的效果。像是這次的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由於身世背景以及一些有爭議的政見,讓網友瘋狂KUSO並且在臉書上轉載。像是「一直玩一直玩」的競選廣告、「別讓勝文不開心」等都被大肆再創造,在臉書上瘋狂轉載,連的特定形象也在不特別涉獵與深入政治的人眼裡愈趨定型。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網路媒體只讓人看到他們想看的特定觀點,傳統媒體的報導還是比¬較中立客觀,Pew Research Center也指出,雖然社群網站成長飛快,但是電視新聞依然主導人民選擇的主流。這番說法是不是事實,只能靜待這次大選的結果出爐,也許可以作為一個依據與參考。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