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潘姿吟
如果說「喜新厭舊」是存在於現代人細胞中的顯性基因,那「念舊惜物」應該就是隱性基因了。不可否認,新事物確實很能帶給我們新鮮感和想擁有「它」的慾望,所以一聽到iPhone 6上市,即使現有手機一切運作良好,還是忍不住跑去搶購;鞋子底部脫膠了,沒關係,到淘寶網上買雙299元的新鞋,一次買三雙還有折扣,穿壞也不心疼…,鼓勵消費、淘汰舊物早已是約定俗成。
不過這幾年吹起了老房子和老物件風潮,經過整理、修復後,再度展現其原有的風貌和功能,卻又比新物品多了點光陰的味道和故事,讓我們再度發現舊事物的美好。2009年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的第一間「修理咖啡館」(Repair Cafe),就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每週或每月定期邀請自願的維修師傅駐站,任何人都可以將壞掉的東西過來修理,還可以在旁邊學習或是幫忙修理,目前全球大約有400多間的修理咖啡館。
今年10月,台灣首間修理咖啡館「城市維修館」也正式成立,不僅挖掘社區中的修理達人(從家電、鞋子、衣服到紙類修復等),還邀他們定時駐站開課傳授維修技藝,其實最大的收穫不僅是舊物的重生,而是學到實用的修理和創意改造方法,甚至是修理達人的獨門學問和人生故事,這樣的交流和收穫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買-用-丟」(buy-use-dispose)幾乎成了現代消費模式,在大量購買後,緊接著是大量淘汰後的垃圾,而市場為了刺激消費又製造出更多品質差、壽命短的商品,就這樣週而復始的循環,身在其中的我們難道連自主意識都沒有?
年年發表新品的3C產業,汰舊換新速度更是嚇人,iPhone 6剛上市的前幾天全球訂單量高達1,000萬台,可想而知有多少舊手機將被丟入垃圾筒,但淘汰的理由可能只是現有手機出了點小毛病,其實動動手指上網(甚至不用花錢維修)就能找到解決辦法,Mobile01和Youtube上就能找到不少個人維修技巧和步驟分享,像是知名拆解網站iFixit也提供包括iPhone、iPad、電腦、相機、小家電,甚至各品牌系列汽車的免費維修指南和建議,照著做很多小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若是手機不得不除役的情況下,除了資源回收和轉賣,你還有更多的選擇。其實多數的應用程式、遊戲與下載的音樂、影片仍可以透過舊手機使用,像是用家中的音響播放iPhone中Spotify、Pandora(網路串流電台)和Souza 中的音樂;或是利用舊手機的攝影功能,作為居家監視設備使用,除了防盜外,還可以即時查看寵物和小孩的動態;又或是將iPhone做為汽車音響的專屬音樂點播器或鬧鐘等,其實花一點心思,就能讓手機發揮到最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