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觀察/葉閔宏
大陸媒體新華網5日刊載《台灣電子商務如何發展?從阿里巴巴說起》評論一文,引起筆者納悶:文中大舉稱頌阿里巴巴集團赴美上市,卻忘了情勢高漲後股價連續重摔的警訊?文中稱淘寶網在台擁有逾80萬會員數,如此數據便能得出「台灣的電子商務業者還有待繼續衝鋒」結論?老實說,要以阿里巴巴看台灣電商發展還真難為評論者。
台灣:先規範再發展 大陸:先發展再規範
台灣與大陸兩國在政策法規、商業環境、消費素質,甚至是民情差異,對電子商務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台灣政府也試圖為電商開拓更大的可能性,無論是國內的「第三方支付專法」、「七天鑑賞期」,或是仍處於討論階段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無疑是為台灣電商營造出較為健全的物流、金流環境,站在這個出發點固然值得肯定。期盼年底專法過關後,能為台灣電商注入活水。
反觀,大陸電商發展採取先斬後奏的方式,特別是近期新《消法》受各方關注,其中電商對「7天無理由退貨」更有大幅度的討論,面對大陸幅員廣闊的自然條件,逆向物流對於業者是一大考驗,而其中所賺取的利潤卻遠低於「服務成本」,讓眾多業者們舉步維艱。然而,危機就是轉機,在新《消法》的訂定後,為O2O模式帶來一大利多,消費者能線上購物、線下退換貨,藉此杜絕假貨橫行,也能使大陸電商偽品程度逐步降低。
此外,自阿里巴巴集團2004年12月推出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後,並不局限於網路購物支付,反而是滲透到民眾生活各處,舉凡外賣付費、打車付費、手機充值、網路購物、水電媒費、機票、電影票,甚至是公益捐贈,都能透過支付寶完成,在如此多元便利的服務下,能藉此使消費者習慣第三方支付模式,改變傳統的購物付費形式,其前提必須在安全無虞的支付環境下,方能讓消費者安心使用。
近日2014中國互聯網安全大會中指出,今年行動支付金額逼近5兆人民幣,與去年相比成長200%,在行動支付盛行的環境下,仍存有資安隱憂,如何建立完善的行動支付生態便成為當前迫切問題,大陸央行特此發布報告指出,應由監管部門、電商業者、銀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甚至是用戶自身的安全意識,必須共同推動,行動支付安全鏈絕非獨善其身便能達成。而台灣接下來也勢必會面臨同樣問題,如何在慢人一步的行動支付進程中,多方考慮資安問題,將考驗台灣電商環境。
電子商務無所不在 讓消費者「習慣」終端轉換
舉個例子來看兩國民眾的「習慣」。二維條碼(QR Code)是個非常常見且普遍的技術,面對行動終端的到來,無論阿里巴巴或是騰訊,都是藉由該技術串聯用戶各個終端,讓用戶能在不同載具下便利操作,藉此培養使用習慣,並提高平台黏著度;而台灣對於二維條碼的使用,一直侷限於展覽與廣告活動,展覽活動的應用筆者認為挺值得的,但是消費者面對廣告傳單或看板上的QR Code,誰會真正拿起手機掃描呢?或許應該跳脫行銷框架,換個思維擴展該技術的應用。
消費者對於電子商務的期待還是有的,特別在行動商務逐漸崛起的市場下,適地性服務(LBS)已是必備基礎,反倒是終端的轉換便利性將會成為消費者考量的因素之一,甚至因此決定往後將以哪個平台持續交易,對於電商業者有必要審慎應對,避免流失龐大的行動顧客群。大陸電商業者在此部分鋪設得相當完整,台灣業者若能在第三方支付催生的過程中,從中加強終端轉換技術,將有利於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