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 翻轉資本vs.公益腦袋

特約撰稿/潘姿吟

最近參加了一場社會企業相關的新創講座,對這幾年全球蓬勃發展的「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多了幾分了解和興趣,能夠兼顧獲利和慈善著實是很令人愉快的事。
走在街頭,不少人腳上穿著TOMS的休閒鞋,這不僅代表一種時尚潮流,背後更是慷慨到不行的賣一捐一的商業模式,品牌成立八年至今已在68個國家送出一千萬雙鞋。一開始創辦人Blake Mycoskie想為阿根廷的孩童解決赤腳引發的疾病和失學問題,一方面也思考如何穩定提供鞋子,因此讓他興起乾脆自己製鞋,讓消費者買一雙鞋子,自己也捐出一雙鞋的點子,不僅達成了幫助貧困兒童的初衷,也發展出顧客喜愛並支持的產品,讓這個商業機制能持續運作。
過去可以很輕易地將獲利為目標的企業體,和公益為出發點的慈善機構一分為二,即便是擁有基金會或者訴求社會回饋的企業,也是透過捐款或提供公益活動和服務為主,但說坦白點,不少訴求利益最大化的資本主義企業,一手製造大量汙染或壓榨資源人力,另一手卻從事所謂的社會公益回饋,豈不弔詭?
這樣的矛盾,在近年來環保、人道議題越來越受重視、不滿企業僅追求利潤而不顧環境與人權的氛圍下,促使更多人投入重視人道、地球和營利三方平衡的事業,例如從事有機耕種、販售公平貿易商品例如咖啡豆、巧克力,或是來自英國的The Big Issue雜誌協助街友透過銷售雜誌,達成自食其力的生活等。其實不論規模大小,能夠「不以追求私利為最終目標」,除了獲取利潤外,更致力於達成解決社會問題和維護自然環境的目標,都被視為具備「社企精神」的企業。
成立於2012年的17support(一起幫),就是國內第一個專售社會企業商品的電子商務平台,經營團隊專門挑選品牌價值、理念和社會企業精神相符合的商品,藉由實地走訪其產地、了解生產過程、實際使用,同時參考第三方意見,篩選出社企良品,目前透過與UDN買東西聯名合作的「社會企業。一起幫」專區,讓消費者了解每件商品背後的故事和關注的議題,再經由線上消費買到喜歡的商品,同時又回饋社會和環境。

如同17support品牌經理郭哲佑所說的:「社會企業就是做好事、又能賺錢,賺到錢後,再繼續做好事。」相信這樣良性循環的經營模式,會是全球企業發展的新方向。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