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秦晴
從萊特兄弟一圓人類飛行的美夢以來,飛機在人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愈來愈吃重;它不僅是載運乘客或貨物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同時也能用在執行偵察、空拍等特殊任務上。而人工智慧的成熟,更助長了無須飛行員駕駛、成本相對壓縮的無人機出現,其所衍生出的嶄新應用更為飛行創造了無限商機。
跨界運用新熱潮 無人機強勢崛起
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簡稱UAV〉顧名思義,意指無人駕駛的飛機,主要透過無線遙控或是程式來操縱,目前廣泛運用於軍事、商業和休閒娛樂三大領域上。回溯無人機的誕生,可以說與近代戰爭有極大的淵源,在想獲取戰場的情報又不折損兵力的前提下,無人機通常被視為執行任務的不二選擇,也是各國大打資訊化戰爭的今日,不可或缺的利器之一。
此外,民用無人機的運用也在近年逐漸受到重視。從2012年的一份全球無人機市場調查來看,商業性質的無人機已和軍用市場勢均力敵,不但突破百億美元大關,且預估在未來10年裡可能達到1400億美元的榮景,遠遠勝過現今正熱門的半導體產業;而低人力成本與跨越地理障礙的優勢,也使無人機成為不同產業爭相競逐的當紅炸子雞。
以農業來說,無人機能藉由空中拍攝,定期紀錄農作生長、氣候等資訊,讓農民便於掌握、分析作物健康狀況和需水程度,提高生產效率。對於物流業而言,無人機則能克服不良的地理環境〈如:偏鄉或是災難現場〉,使商品更能準時、安穩的送到顧客手中,無怪乎Amazon、Google等業者,近年皆致力於發展無人機送貨或空照地圖的服務,為無人機的跨界運用增添更多想像空間。
「贏」接無人商機 台灣,Are you ready?
面對全世界前仆後繼投入研發無人機,台灣是否也準備好了呢?其實,台灣軍方早在90年代初期就已經投入無人機的研發,也一直積極對外採購。2009年,由成功大學自行研發的無人機「黑面琵鷺」,更曾成功創下往返台灣本島與澎湖的紀錄,堪稱一大突破。
目前,台灣亦有不少本土的企業加入發展無人機的行列,像是「雷虎科技」就已經完成生產,並從8月底開始接受訂單,未來如致茂、研華、茂訊、今國光等廠商也會陸續參與無人機電力、光學和電腦設備方面的研發。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幅員遼闊的西方國家,地狹人稠的台灣將來倘若也形成無人機的市場,勢必也得調整其設計和行銷策略。如何使無人機因地制宜的無人機,使該產業在台灣向下紮根,將會是相當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