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潘姿吟
不知道從哪時候開始,養成了透過臉書看資訊的習慣,有點像是開電腦就會連到Yahoo!奇摩看新聞般自然,不過拜各方好友分享所賜,臉書上的資訊類型更加多元,有感人勵志的文章、有幽默詼諧插圖,有浪漫的影片、也有恐怖的照片,而且不分國內外,認真說起來,也從中獲得不少有用的知識和靈感。
因為經常瀏覽,發現了許多被分享的影音或圖文資訊,都來自所謂的內容聚合網站(aggregator),維基百科上的解釋為「專門從網路上各種資訊產出來源,匯集其中特定資訊的網站或軟體」,以新聞聚合網站來說,會將各個新聞產出單位所生產的新聞匯集在一起,例如奇摩新聞上匯集了眾多新聞社的新聞報導。
這些內容聚合網站都有各自偏好的分類和主題,共同點是以軟性議題居多,像是TEEPR趣味新聞網站,訴求的是各類有趣、新鮮的資訊議題,包含從生活、娛樂、藝術到寵物等;另外一個Life生活網站則是較貼近都會上班族,提供男性、女性所關心的新車情報、彩妝趨勢,以及運動塑身和投資理財等主題。從Alexa統計的台灣網站流量排名中可以發現,內容聚合型網站就占不少,包括東森新聞雲、Giga Circle 等都是。
通常這些網站上的資訊來源,有的是轉載或翻譯國內外的網站內容,例如Youtube影片、知名部落客文章(大多數會註明出處)等,有些則是專門聘請編輯或寫手撰稿,或是找名人駐站撰文、畫圖,也有不少網站是開放讀者投稿,部分網站會主動審核過後才刊出,確保內容產出的品質,但有些則是被動等到讀者投訴才予以處理。而開放讀者投稿又可分為提供稿費或無償刊登兩種。近來備受爭議的Giga Circle則採取「只要寫或分享文章就可以賺錢」方式,將直銷概念運用在提升網站流量和增加會員數量上,效果驚人,但一味地追求點閱率也造成文章品質良莠不齊、錯誤資訊充斥,如果不思改善,目前的榮景大概也只是曇花一現。
其實網路上的資訊看多了,倒也能輕易地判斷出內容好壞和用心程度,而人類對於資訊的分享和交流大概也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也因此我們逐漸習慣每天處理大量有用無用的資訊,正如同傳播媒體學者麥克魯漢所說的:「活在電子資訊時代的效應之一,就是我們習慣活在資訊超載的狀態中。永遠都有更多超出我們所能處理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