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凱婷
報導指出,社群網站Facebook與美國學術界合作,秘密進行一項研究計劃,暗地裡操控近70萬名用戶的動態訊息,以「情緒感染」的現象,說明每個人的心情寫照會受到社交網絡的內容所影響。但因情緒控制實驗無先行告知受測者實驗目的或過程,已涉及相關的道德問題,引發不少爭議。
Facebook表示,該研究目的欲了解動態訊息是否影響用戶的使用情緒,將線下的情緒感染延伸至線上,使社交網路上也有情緒感染的足跡。Facebook希望藉此改善服務內容,為用戶提供更適切的訊息,以加強服務品質。Facebook提到實驗不會造成用戶個資外洩的問題,符合臉書的資料使用政策。
「情緒感染」實驗過程為,隨機操弄用戶動態牆訊息,藉由篩選與自動隱藏的方式,使訊息僅以正面與負面之兩種類型出現,控制其接觸不同情緒字眼的程度,爾後觀察是否會影響用戶更新動態的情形。結果顯示,若來自朋友與粉絲專頁的訊息多以正面內容為主,則用戶的發文也傾向正面訊息,反之亦然。
道德層面的問題必須留意,但情緒數據的相關應用也值得重視,像是在臉書不僅更新動態訊息,凡是簡單的按「讚」或是搜尋行為,皆會被記錄下來,形成龐大數據資料的一部份。對企業而言,此數據將是可預測用戶使用行為與喜好的重要資料,期望在符合個資相關規定與道德前提下,能將之發展為對使用者有益的行銷策略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