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電子商務專家座談未來商機

記者/鄭傑文

兩岸電子商務是目前熱門的議題。7月3日在國立中山大學舉行的第二屆台灣夏季資訊管理研討會〈TSWIM 2014〉中邀請了多位台灣及大陸的電子商務專家,針對兩岸電子商務的議題,深入討論。該場座談會由中山大學資管系吳仁和教授主持,與談學者專家包括廈門大學彭麗芳、西安交通大學李琪、香港城市大學魏國基教授及台灣師範大學賴香菊教授。


座談會熱烈討論

中國電商實力崛起 異業整合成關鍵

李琪教授指出,中國大陸在去年超越美國、歐洲、日本等新興國家,整體的電商零售成績更躍上「全球第一」,而學界也透過與阿里巴巴等電商大廠合作,證明了電商雖為後起之秀,但其未來發展潛力仍值得期待。

無論是在交易安全、大中華區的快速整合,都可以看到電商經濟體正不斷的擴大中,其在物流、金流的異業合作上,更是值得關注與學習,在安全性的完善體制下,也透過數字佐證,證明線上欺詐事件僅線下的總數比約三分之一,再再傳達了中國電商潛力的崛起。

彭麗芳教授提到,無論是B2B、B2C,原先看似困難重重的兩岸商業交流,都因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交流管道。如此,兩岸電商的關鍵技術將是訊息處理能力,淘寶網之所以能夠打敗國際電商大廠Amazon,除了人口優勢外,更因其掌握物流、支付管道整合技術,使訊息傳達更加透明、簡易,深獲消費者信賴。

魏國基教授則認為,兩岸電子商務不僅是單純的買賣關係,而是異業整合的挑戰,應不單侷限於大中華區,而是全球電商所需共同面對的。賴香菊教授指出,兩岸電商合作的阻力,還需考量到資訊政策、網路開放性、消費者行為上的不同而有所調整。

吳仁和則以2013年淘寶的光棍節促銷為例,該現象證明了電商正在從平台時代轉變為完整的經濟體。在2013年的光棍節促銷,單日就創造超過1.5億件包裹,中國電商業者在2013年更是締造了8.6兆人民幣的佳績,且可能在2014年有望再度衝破新紀錄。 

反思電商興起 全觀經濟環境問題

電商的崛起,確實改變了許多產業原有結構,過去不論何種產業,都是B2B大於B2C,但因電商的興盛,B2C正在快速超越B2B的規模。在座與談學者也提到,此種產業結構的改變,雖然在經濟能源上可以達到有效的利用,但是否也因產業的轉型,使商用的店面房地產、及傳統的商務業者面臨空前危機。 

受到衝擊最大的是通路的收益,因為電商的日漸完善而逐漸受到掠奪,導致許多一線城市的店面、百貨公司有租退的現象。魏國基教授以工業革命為背景形容現在業者身處的時間點,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肯定會創造破壞,但破壞也會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整體的經濟問題也值得政、法、商三界共同討論面對。

李琪教授也提到,電商的興起使業界的產能得以有效利用,若中小企業可以抓住此轉變,可以用電商為核心基礎來調整商業模式,創造更大的消費可能。與談過程中,大家提到「電商稅」的概念受到現今產業的高度關注,未來政府是否能夠透過電商稅來平衡虛實間的競爭力,會成為未來在跨進電子商務上的新思考。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