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便宜 新商業模式興起

記者/鄭傑文

「廉價航空」以低廉的票價出名,但一般民眾卻不一定了解它的服務內容,更遑論去細細比較其與一般航空公司的服務差異。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廉價航空其實是透過壓低成本與增加額外營收的方式獲利,而面對這股航空「新勢力」的崛起,傳統的航空業者也不得不大刀闊斧的改革,對其固有的營運模式做出全面性的調整。

運用「規模經濟」 設立廉航子品牌

近年廉價航空在亞洲市場快速興起,使得位於東亞地區的台灣業者也開始尋求應變之道。好比許多老字號的航空公司就選擇運用其原有的資源,與國外廉價航空公司合作,或是獨自創立子品牌,例如去年底成立的「台灣虎航」即為華航與新加坡廉航公司Tiger air合資打造,而復興航空也在今年初成立首家本土廉價航空「威航」。

由此也可看出,廉價航空在台灣市場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其實,台灣的廉價航空戰爭,最早是在2004年底由新加坡的捷星亞洲所帶起,隨後便陸續有眾多外資低成本航空進駐我國。而截至去年,外籍低成本航空市佔率已突破整體載客數的5%,其成長比也以近雙倍增加中,相當驚人。

創造「差異化」 各家業者引進新興技術

在這波熱潮下,傳統航空業者也必須重新思考品牌的定位,以及如何做出市場區隔。對此,我國的傳統航空也開始祭出多元化的行銷手法與廉航做出區隔,除了推出早鳥票吸引消費者目光外,也在機艙服務、機場的接送服務、航線及機身設置上著手,都期望透過高品質、精緻化的服務,與低成本航空創造出差異化。

除此之外,業者也引進新興技術,打造品牌獨有的特色。如華航就以整合資訊系統的前後端作為未來發展主軸,透過委外方式,建置新一代營運訂位系統。此外,華航也結合CRM、電子商務等周邊系統,藉此更精準掌握消費者的行為與需求變化。華航預計,今年7月開始施行個人化服務計畫,屆時將能看到空服員拿著iPad,針對不同旅客的飛行資料、行李紀錄,提供更客製化服務。

至於復興航空則引進國外時興的Avantik營運系統作為威航的核心基礎,期望透過該系統符合成本效益、成熟穩定的特點,為旅客提供安全、可靠的超值飛航方案。另外,威航也以台灣黑熊作為設計發想,其所推出吉祥物「威熊」,讓威航的臉書專頁在成立三個月內便累積超過十五萬「熊粉」,傲視國內外業者,成功吸引到消費者的目光。

從之也可看出,國內航空業者也正以在地化優勢創造與外籍廉價航空業者差異化,透過在地深耕多年的經驗,發展核心優勢。行銷手法上,也不單僅打價格戰,以更多附加價值,增加顧客黏著度,並結合話題與口碑操作,創造出獨特的在地軟實力。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