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龍楚妍
近年來,越來越多民眾發覺各式媒體節目已成為包裝精美的產品型錄,電視新聞變成推薦各式美食的實景節目,電影也總有數個過目難忘的品牌特寫鏡頭,全球矚目的奧斯卡頒獎典禮甚至上演了主持人全程拿著三星智慧型手機自拍的真人秀。除了在傳統媒體上進行電視置入與電影置入外,隨著網路的興起,部落格與社群網站也躍升為置入式行銷的熱門媒體。而這些無處不在的置入式行銷開闢了全新的行銷戰場,引起業界與民眾的關注和討論。
NCC新政鬆綁 置入式行銷現生機
2012年8月下旬,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頒布「三不一揭露」的新政策,希冀藉由有限度的開放來規範媒體市場的置入性行銷活動。而「三不一揭露」的政策規定,廠商在電視節目中的置入與贊助行為,不得影響節目獨立製作、不可鼓勵購買、不得過度呈現產品,且需註明贊助業者名稱,置入商品時間也不得超過節目總長的百分之五。
自NCC公佈鬆綁新規後,多數廠商和廣告業者大都樂見其成。對廣告主而言,傳統單純投資廣告時段的作法效益有限,若能透過置入戲劇節目進行產品呈現,反而能達到更高的廣告效益。而業內人士也普遍認為,置入式行銷可以整合更多企業資源,增加台灣影視產業競爭力,有助推動台灣媒體產業走向國際。
以韓國為例,其電視節目中置入性行銷手法屢見不鮮,各式服飾、家電與景點皆被置入到熱播的影劇中,這不僅讓韓國商品買氣大增,甚至吸引不少遊客到韓國觀光旅遊。如此的成功案例讓停滯不前的台灣影視業看到了曙光,期許新政鬆綁後,置入性行銷的魔力能帶動MIT戲劇再次騰飛。
乘勢攻陷新聞業 屢踩紅線惹爭議
然而,置入性行銷雖在各方護航下迅速壯大,但其將利爪伸到新聞產業,致使「新聞廣告化」的亂象頻頻出現,引發爭議。最顯著之影響即為新聞與廣告界限越發模糊,除了以往常見的廣告內容以新聞稿形式出現在廣告版面外,媒體爲了增加收益,甚至把廣告創意延伸到新聞內容中,致使新聞商品化,扭曲新聞價值。
專家指出,台灣媒體之所以會成為置入性行銷的溫床,是由於媒體數量早已超過市場負荷,在媒體均窮的狀況下,其無不絞盡腦汁掙錢,因而誕生了收視率新聞學,助長新聞置入的風氣。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為因應置入性行銷大舉入侵新聞業的態勢,媒體產業更衍生出「業編合作」機制,編輯部記者兼負行銷責任,資深記者更被調職為「專案記者」,專門負責讓產品於新聞中有技巧地露出。
而當新聞置入誘發出媒體的惡性競爭,導致有財力的業者可以左右新聞運作,媒體公信力又該從何談起?且當有朝一日,置入性行銷直接衝擊新聞獨立性,瓦解民眾對新聞的信任,這將會是民主社會的一大隱憂,因此未來政策該如何修訂,讓各式媒體產業能在不逾矩的情況下得利,還需更進一步的觀察與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