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思穎
「微」概念當道,賦予電影新生命,微電影自2010年開始發展,首部微電影是吳彥祖主演的《一觸即發》,內容以電影007為腳本,實為宣傳凱迪拉克汽車。微電影其實是一種行銷手法,時間長度沒有一定的標準,大約以30到300秒短時間的方式來呈現,時間雖短但內容完整。
應用廣泛無所不在
微電影可單獨成篇,也可組成系列小型電影,例如蕭亞軒為宣傳專輯一百分的吻,拍攝四集微電影故事短輯,以作為唱片宣傳。微電影不僅是狹隘的商業宣傳,還包括公益推廣、形象宣傳、商業訂製及個人創意等等。除此之外,隨著微電影日益熱門,行政院科技會也在2013年舉辦首屆臺灣微電影節選拔,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亦於2012年誕生。
微電影逐漸躍昇宣導主流,例如花蓮家扶中心於9日播出自製微電影「愛不走,愛不放手」,由藝人賈靜雯和喬喬演出,其內容改編自真實故事,描述一位母親由於丈夫外遇、欠下鉅額賭債,逼不得已只好帶著女兒流浪,卻不幸被狠心的丈夫賣到私娼寮。此微電影的製作吸引許多目光,喚醒民眾對保護兒童的重視。
除了公益活動,微電影也做為觀光宣傳,新加坡政府去年以微電影《重心發現愛》,延燒台灣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劇情,以重新尋找愛情記憶來推廣新加坡文化;今年則以微電影《非你莫屬》由林志穎帶領觀眾到新加坡找尋過往珍貴的回憶,成功引發討論。
究竟是噱頭還是看頭
微電影的「微」字,並非意指畫面小,而是時間很短。就名詞上而言,「微」電影是種噱頭,它不運用「短」這個字,而以微字來塑造一種朦朧的新形象:之所以是噱頭,是因為「廣告短片」若改名成「廣告微電影」,為廣告新包裝,以抓住、獲得觀眾的目光,宣傳廣告的效果。
微電影具有兩大特點,首先,資訊提供者精簡地傳達理念,必須在短時間內讓人願意繼續觀看。其次,簡短易懂的微電影傳散快速,有機會創造高點擊率,低成本卻效益無限。微電影自2010年發展至今,已有許多優秀作品出現,未來發展若能邁向國際化,成立如奧斯卡金像獎等相關獎項鼓勵創作,定能增加微電影的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