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潘姿吟
每年進入三月,就是求職旺季的開始,除了勤跑就業博覽會、新增人力網站上的個人履歷或是留意企業網站上的最新職缺外,還有什麼管道可以尋找到更多的工作機會?
相信很多人跟筆者都有相同的經驗,認真地填寫人力銀行上的每個欄位、設定好有興趣的產業或工作條件、積極篩選職缺和主動線上應徵。人力銀行也會「貼心」提醒我們除了制式表格外,還可以上傳自製履歷或作品,凸顯自我特色 (因為在一整疊全都相同格式的履歷中,實在很難一眼吸引企業主注意)。
但這樣的線上應徵過程著實面臨不少問題,例如有辦法跳脫制式的線上履歷,又能讓企業主搜尋到自己的求職資料嗎? 如何篩選出我真正有興趣的工作內容? 如何尋求目前在該產業工作的人的意見? 如何找到更多跨國的工作機會?
成立於2011年的The Muse,特別以女性求職者為主角,提供從職業諮詢、找工作到進修等一連串細膩服務。一般求職者很難從求職網站上制式、概括性的工作內容、技能條件或公司簡介中了解實際工作情況和需求,直到上工後才發現和想像有落差,為了解決此一問題,The Muse還特別為刊登職缺的公司設計獨立頁面、拍攝辦公室環境、訪問不同崗位的員工,讓他們自己分享每日工作的甘苦,並以影音、圖像與文字呈現,讓求職者對於這份工作有更具體的認識。
另外成立於2002年,目前有超過1.5億註冊用戶的LinkedIn,則是善用社群網站的優勢建立起個人商業人脈,透過LinkedIn可以和全世界相同或不同專業領域的人交流、自由編輯個人頁面等,同時還能追蹤LinkedIn上不同的企業和族群(Group),掌握最新產業資訊。
你會發現LinkedIn和The Muse的平台完全跳脫了我們對求職網站的既定印象,自我展現的空間變多,與企業主彼此互動了解的機會也增加了。此外,LinkedIn和The Muse還積極經營「網站內容」,前者邀請了Bill Gates、維珍集團創辦人Richard Brandson等重量級人物和專業人士撰文分享知識,後者則聚焦職場女性,擁有 400 位專欄作家,每週產出 35 篇文章,像是「9 位教你永不放棄的名人」等,豐富的文章內容也培養出固定讀者群。
如果想讓自己的履歷被更多跨國公司看到,選擇LinkedIn或The Muse等平台會比國內求職網站有更多機會,也正因為求才與求職已朝向跨國競爭,試問你準備好被伯樂發掘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