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佩潔
社群商務(Social Commerce)最早出現於2005年,當時Yahoo用來形容網友對商品的評分、所撰寫的意見及收集的物件清單分享。現今變化出更多形式,包含團購、募資等。簡單說就是讓消費者透過社群媒體來滿足其購物行為,舉凡動員親朋好友或網友一起團購或利用社群網站上用戶彼此分享資訊的行為等,商機皆屬於社群商務,購物決策不再侷限於產品質量,而是加入「人為」驅動。
社務商務一把抓 所有類型報你知
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機,自Facebook帶起驚人的社交浪潮後,包括Twitter、Pinterest這類以社群為訴求的網路社群,皆致力於將人潮轉變為錢潮的方法,以營利為首要目的的電子商務產業,當然也不會忽視這個機會。根據數位時代,依現有社群商務網站的不同特性,概分為七個類型:社群網站的網絡、網友購物清單、購物網站論壇、陌生網友推薦、團購、募資及拍賣。
「社群網站的網絡」類型主要是在社群網站上看到朋友或企業粉絲團推薦的商品進而外連購物,社群平台像是Facebook、Line等;「網友購物清單」是網友挑選過的商品清單,例如慾望清單,消費明細等,台灣UrCosme、美國Pinterest便屬於此類;「購物網站論壇」能看到同時瀏覽商品的人,共同討論商品的網站,例如美國Fab;「陌生網友推薦」就是商品附有的陌生網友分享次數、評價分數及購買次數等,像是亞馬遜、iTunes;「團購」則是集合一定數量的同好,擁有較低的價格,舉凡GOMAJI、GROUPON等為代表;「募資」是類似團購的一種類型,但消費多半發生在商品製造前,這類網站包括台灣flyingV、美國Kickstarter;而「拍賣」即是向陌生網友購買東西,屬於個人對個人型式的交易平台,包括雅虎奇摩拍賣、eBay等。
啟動社群商務 必須做好的事
分屬光譜兩端的社群與購物網站,分別瞄準社群商務,可見它的發展備受期待,購物網站加入社群元素,難處在於如何促使消費者互動,需要多設計活動或是交流機制,培養消費者除了購物之外的停留;相對的,社群網站增加購物功能,挑戰則在於如何「賣東西給朋友」,商業成分拿捏不易,太商業反而會失去社群。顯然兩個端點漸漸往中間靠近,卻各有難題。
創造一個成功的社群行銷案例,也許著重「粉絲數、回應數」等量化數據的提升,即是漂亮的成效,但從「社群行銷要進化到社群商務」,必須掌握以下關鍵因素。「使用社群分享工具」,利用社群同儕的影響力創造骨牌效應,進而提高網站商品頁面的瀏覽與銷售;「提供粉絲獨享優惠」獨享優惠讓粉絲感覺自己是獨特的,相對的粉絲表現品牌忠誠,也是一種回饋;「提供團購優惠」以折扣作為誘因是一種普遍提高轉換率的方式,而社群平台有足夠的人潮,因此更容易達成團購的門檻。
「善用推薦」,根據資策會2012年台灣消費者網路購物使用媒體行為分析報告指出,高達5成的民眾選購商品時重視口碑以及親友推薦;「Facebook不能只談銷售」,Facebook是一個社群平台,群眾喜歡在Facebook與人互動,而非購物。因此,欲在社群平台上銷售,不能反客為主,應運用人潮資源,與消費者有更多的溝通與互動,優化個人的購物經驗。成就社群商務,不能只談銷售,Facebook是一個很好的溝通平台與推動銷售的管道,規劃符合該平台與使用者特性的商務策略,才能從導引購買到創造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