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邦庭
今年三月,兩岸服務貿易協定在立法院疑遭草率審查通過的爭議,引發社會譁然,促使學生團體夜襲立法院,展開台灣史無前例的占領國會運動。這場以年輕學子為主要參與族群的「太陽花學運」,令人與過去抗議萬年國大代表的「野百合學運」產生學運世代交替的聯想。然而相隔24年的兩場學運,不僅歷史背景與訴求不同,今日學生的「N世代」特質也使太陽花學運與野百合學運呈現不同風貌。
從野百合到太陽花 青年學子不冷感
發生在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起因為當時尚未廢除的虛設組織「國民大會」代表,利用制度漏洞通過無限延長自身任期的法條,形同「萬年國代」。當代大學生不滿國代擅權,發起在中正紀念堂靜坐抗議的運動,為台灣學子參與民主化運動樹立典範。
往後,台灣的學生團體開始出現在許多社會運動的場合,從2008年反對集會遊行法的「野草莓學運」、2012年反對媒體併購的「反媒體壟斷運動」到今日的太陽花學運,都傳承了學運前輩的精神。對比近年來,台、港、日等地區年輕人投票意願普遍偏低的現象,台灣大型學生運動頻繁出現,突顯了在兩黨政治結構下,學生發起的社會運動反而能夠跨越黨派,形成另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
N世代學運 社群網路是共同語言
隨著社群網站與行動裝置的全球普及率逐漸提升,社群網站便成為現代社會運動的重要動員工具。其去中心化與去管制化等特性,都使政府單位難以預測與掌控。例如,2011年西亞地區爆發推翻數個獨裁政權的阿拉伯之春,及美國為抗議貧富差距所發起的占領華爾街運動。
與過往的社會運動不同,藉由社群網站動員的社會運動,可同時觸及親友及許多互不認識的群眾,多對多的通訊特性,讓群眾快速分享資訊,應對政府單位的反制策略。以本次太陽花學運為例,在社群網站號召的夜襲行動,動員速度居然快到警方措手不及,使學生能順利闖入立法院。這次學運網路聲援的現象,也反映了出生於20世紀末,被學者稱為「N世代」的年輕人善於運用網路資源的特性。
事實上,N世代的學運活動已經跨越線上與線下,N世代年輕人不只能夠獲取及發佈被主流媒體守門機制過濾的消息,並能透過建立資訊交換平台,激起網路上的熱烈討論,使網路成為另一學運活動現場,更讓社會運動從抗爭現場擴大到網路、媒體的論戰。然而,網路的開放性卻同時讓社群媒體成為流言散佈的溫床,如何避免此威脅是N世代學運需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