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不買好憂心 Social帶來新契機

記者/葉閔宏

網路購物漸趨便利,隨著第三方支付機制完備,也改變了消費者購物行為,過去大家購買任何商品都必須親臨實體店面,近期台灣電商業者閃電購物(ASAP)標榜6小時到貨,如此便利且快速的服務,讓「展示廳現象(Showrooming)」更加明顯,對於零售商而言更是一大挑戰,如何挽留實體店面的顧客,成為眼下最為棘手的難題。

如今多數零售商漸以社群媒體行銷為主要策略,鼓勵消費者到店打卡,並給予優惠等。從品牌角度而言,此舉確實能以口碑締造出不錯的效果,但若要以此招攬顧客前進實體店面,效果則是差強人意,主要是因為到店打卡(check-in)的消費者都是到了店面後才得知有此活動,對於商家並無法創造銷售,僅能達到宣傳價值。

讓顧客從社群走到實體 才是正確方向

社交平台對於小型創業是個方向,更是個機會,由七年級生自行創立的好實袋,創業初期以各大藝文市集為主要販售地點,待擺攤銷售有一定成績後,才將行銷策略轉向Facebook粉絲頁,盼能藉由好友口耳相傳的分享,粉絲頁上不只有商品訊息,更分享特色商品的概念與製作過程,讓粉絲頁不流於商業化。

該如何讓消費者從社群走向實體?好實袋時常會在粉絲頁上公告擺攤地點,藉此讓社群粉絲走向攤位,創業者鍾宜秀指出,消費者會特別注意商品的質感與花色,在粉絲頁上的照片多少存有色差,了解消費者心理後,再以市集現場購買予以折扣,藉此吸引顧客前來。又因為商品體積不大、販售地點不遠,消費者考量原價加運費的支出成本後,便會選擇呼朋引伴到攤位選購。

拿著虛擬徽章 換取特別版英倫購物袋

英國零售商馬莎百貨(Marks & Spencer)跨洋前進大陸,便與社交平台新浪微博、行動應用程式街旁合作,為上海旗艦店進行推廣活動。透過消費者在旗艦店的打卡並同步發布於微博,就能獲取一枚MS馬莎徽章,憑著該枚徽章就能到實體店面領取特別版英倫購物袋,以及一枚實際徽章。

消費者為了獲取實物,便會前往店面打卡再換購物袋,此種作法能使顧客的留店時間增長,若消費者對換取的商品產生好感時,選購其他商品的機會也會大幅提升。

消費者「展示廳現象」看似對零售商威脅甚大,其實不然,該詞彙為2013牛津字典熱門字,除了能藉此瞭解消費者趨勢外,更能視為零售業者翻轉的契機。當業者能精準掌握消費者心理,且「有效」的利用社交平台,從中了解行銷策略的方向,更有助於讓顧客走向實體店面,為零售業者與小型創業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行銷管道。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