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建宇
隨著行動裝置日益普及,交易管道益發多元,所帶起的行動商務更是不容小覷。據網路流量分析工具 ComScore調查數據顯示,相較於2010年,行動商務於電子商務所占比率在2012年底已攀升近8%,約為186億美元,似乎宣告著交易模式正逐漸搬風。
行動商務之所以蓬勃發展,其便利、快速的特性,全然地符合現今消費者購物需求;然而,在這片看似前景美好的商務浪潮中,有一方卻被浪遠遠拋在後頭,那便是實體店家。當人們習慣利用行動裝置進行比價、交易時,實體店面儼然淪為展示商品的空間,只看不買的現象只增不減,最終壓縮了零售商的生存空間。鑒於此危機,實體店面要如何在縫隙中求生存呢?
只逛不買? 行動裝置是兇手
還記得過去行動裝置尚未普及之際,憑藉著各家所推出的商品折價型錄,就能輕易地點燃消費者購物的動機;但現今消費者購物時,必得搭配一台行動裝置,比價、交易可說是隨時都在發生。根據IDC市調統計,在2013年,約有5900萬名美國人選擇「展示廳」購物模式,並預測在2016年,受該潮流所影響之交易規模,恐高達3890億美元!
實體店面不要怕 因應之道看這裡
面對展示廳現象如此橫行,許多實體店面亦開始祭出因應行動商務的數位策略,盼留住逐漸流失的客人。國外零售商龍頭Walmart便推出行動比價程式,其運作機制其實很簡單,當消費者在賣場中,透過行動裝置進行比價時,便能接收每周優惠品的互動數位文本,這種雙管齊下的策略,引誘消費者同時接觸實體與網路店面,大幅增加其消費機會。
而異業結盟不妨也是可行策略之一。結合零售與服務領域的日本企業永旺,因不甘淪為展示廳,計畫於2016年前,在其門下約1600間超市中推出實體店面與網路結合的配送服務。而推出服務前的第一步,便是改善實體店面的無線裝置(Wi-Fi),讓消費者在門市內將圖片拍下,商品將立即送到指地地區;或是引導消費者到網路業面,購買價上仍待補貨的商品。
除了尋覓合作關係,許多企業更選擇主動出擊!瓜地馬拉一間運動鞋店 Meat Pack便舉動一場名為「劫持」的行銷活動,當消費者下載Meat Pack的app,店家能透過GPS掌握其行蹤。有趣的是,當消費者踏入敵方運動用品店時,手機將迸出100%折價優惠通知,而每過一秒便減少1%折扣;因此,為了取得最大折扣數,大多數消費者立即狂奔回店裡消費。短短一周,此活動便「劫持」了600多位消費者,更榮獲威比獎 Mobile And Experience Marketing 項目的提名。
由此可知,實體店面發起的行動革命,並非完全隔絕虛擬通路,而是積極地與其合作,且透過檢視自身特點,共同打造出有效留住消費者的行銷策略。如此一來,若運用得當,行動浪潮對於實體店面並非危機,反而能反轉為契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