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起做愛心 善因行銷得人心

記者/陳建宇

公益,彷彿是台老舊但卻極富生命力的收音機,當你轉動不同調頻,一段段感人經歷述說著,著實發人省思。而如此微弱卻堅強的聲音,引導著社會關注各種議題,讓弱勢團體、社會議題鏗鏘有力地提出訴求,同時在你我心中挹注暖流。

正因如此,公益的力量在社會、企業與消費者三端形成強連結,而看似壁壘分明的商業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甚至有了更多的合作機會,如伊甸基金會與國內網購平台《東京著衣》合作、家扶基金會與悠遊卡公司共同發行悠遊卡等。這些合作活動,不僅能提升弱勢族群的能見度,同時協助整個社會貫徹「善」的理念,此類行銷方式被稱為「善因行銷」。

公益意識抬頭 點燃善因行銷之火

若從廣義面分析善因行銷(cause-related marketing),美國行銷學者Philip Kolter將其定義為品牌在銷售目標的前提下,與非營利組織進行合作,抑或透過組織的人力資源,從事任何社會公義,皆可稱之為善因行銷。

而善因行銷模式,從早期消費者購買特定產品,企業端將捐一定比例給非營利組織的募款形式,衍伸至現今具多元的行銷方式,不論是品牌自身或與非營利組織共同關懷社會議題等,合作方式可說是不勝枚舉。以國內企業端為例,巨匠電腦、宏碁公司日前便與家扶基金會合作,共同推廣「脫貧助學」社會議題,並提供免費學機會。

而企業如此大張旗鼓地與非營利組織進行合作,或是推廣社會議題活動的契機何在呢?消費者的接受程度便是關鍵。根據美國行銷顧問公司Carousel30的全球性研究報告顯示,約87%的消費者認為企業應付出相當心思於社會公益上,此外,高達72%的消費者願意向親朋好友推薦公益品牌。有鑑於此,企業無不趕上這波公益熱潮,在營利之外增添了點「行善」的味道。

公益行銷停看聽 「公益」之名小心用

然而,公益行銷絕非妙藥靈丹,也不是冠上「公益」之名便能虜獲消費者的心;正因如此,若行銷方式操作不當, 傷害最大的恐怕是自身品牌的名譽。前陣子知名藝人推出公益T-shirt,卻因成本分配問題,遭控涉營利之嫌,反而鬧得沸沸揚揚,模糊了原心設定的公益理念仍記憶猶存。那麼,如何正確且成功地執行公益行銷呢?

品牌使命與公益目標的契合度,莫過於消費者買不買帳的主導因子了。以韓國起亞(KIA)汽車為例,為與公益議題結合,終止全球飢餓活動,其推動臉書按讚即捐助蘇丹國家一家庭一日餐點,然而仔細想想,汽車與終止飢餓有何關聯呢?若要響應社會議題,是否從捐贈車子,載送物資此角度出發,才能真正觸動消費者關注此行銷活動呢?

有鑑於此,能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家扶基金會社資處傳播組資深專員蘇慧文便表示,現今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合作,大多是透過公關公司操盤,而為滿足客戶需求,將爭取企業端取得較大程度的曝光量,但恐淪為商業化。因此,在雙方合作期間,非營利組織從企業端的資源、目的納為活動理念的考量,經多次溝通後,排除過度消費社會個案之疑。

現今,即使社會大眾的公益意識抬頭,若盲目地打出公益牌而缺少了品牌與社會議題的理念連結,亦或品牌與消費者間的心靈契合,皆無法造就成功的公益行銷。此外,在企業、社會議題與消費者三方的連結外,得找出社會大眾何時、何地將接觸企業所傳達的社會理念,以真誠之心,訴說一段段社會經歷,藉此,將能扎實地打中消費者的心,堅定其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如此,公益才能活出它的價值。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