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命中 隱私界線要抓牢

記者/黃盈慈


你是否曾經好奇,瀏覽網頁中的廣告,怎麼隨著自己近日的搜尋目標,與購買決策變化,好像電腦的另一頭能猜透你的心,當自己想買鞋時,網頁中的廣告有各式網路鞋店廣告。然而各家業者為了掌握消費者購買行為,達到個人化消費服務,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的窺探消費者隱私,身為消費者的我們,面對這樣的窺視究竟該如何應對?而業者們又應該如何拿捏消費者資料蒐集的界線?


科技讓資蒐更精確 隱私界線要小心


你對於自己瀏覽網頁時的廣告呈現還滿意嗎?面對資訊爆炸年代,這些跳出的推薦廣告,對我們真的有幫助嗎?目前業者為了提升個人化的客製化服務,資訊科技的進步反而使得資蒐更輕鬆,像是平常我們於各大搜尋引擎尋找資料,或瀏覽網站時,網頁上的廣告,通常會根據目前所瀏覽的網頁資訊,推薦相關廣告,並試圖引導至購買網頁中。


而這樣的服務,即是行銷人員透過網路媒體等數位工具,透過顧客的使用紀錄分析而來,也就是網路上的行為,其實並非來去不留痕跡,而是這是痕跡不但相當清晰,還是業者們有利可圖的參考數據。不過如此的服務,當準確打中消費者心理時,確實是相當貼心,不過有時候這樣的客製化服務,在缺乏隱私時,反而間接喪失了消費者對業者的信任。


然而在Big Data下,人們在網路行為無不被記錄,舉凡Facebook上打卡或按讚,皆會在各家公司數位資料庫上備份,而這些個人資訊將被有效的整合分析再利用。不過隱私界線何在?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世偉則認為,一旦資料可準確對應至個人,則屬隱私越界,也就是,企業資料庫可得知你的數位行為語言,但不可進一步得知卡號、身分證字號,等個人詳細資料,因此,個人除了要為自身隱私提高警覺外,企業網站在蒐集資料前,也應充分告知使用者。


你有權利,向業者蒐集隱私行為說「不」!


早在2011年時,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及提出「不被追蹤網路資訊保護法」(Do Not Track Me Online Act ),法案內容則希望保護消費者,不會因為業者透過網路追蹤使用行為,而不知情的透露隱私,同時業者的追蹤行為,也應該把選擇權還給消費者。目前多數網路瀏覽器業者與廣告公司同意,一旦消費者拒絕網路追蹤,則業者即會停止蒐集資料,不過追蹤並非完全匿跡,而僅是不再根據使用者習慣提供廣告,相關的使用行為,但仍會作為市場調查與產品開發數據。


不過,一項根據網路消費者調查報告指出,其實相對於隱私權,個人化的客製服務反而更重要。雖然高達86%的消費者擔憂自身的網路行為被追蹤,不過卻有高達百分之六十的人更重視,業者提供精準的服務與資訊。而這些資料顯示,有近九成的消費者認為,應該讓自己有選擇資料如何被使用的權利。由此可知,業者在進行個人化行銷時,除了精準的服務之外,重視消費者的隱私意願也是相對重要的。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