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筱笛
行動廣告之呆板形式及乏善可陳的內容,被使用者視為干擾瀏覽品質的眼中釘,其廣告效益備受質疑。若廣告無法帶來實質金流,那麼系統商與開發商該何去何從?Google於今年的I/O大會中分析Android系統的獲利情況,公布近期收益成長幅度最大的服務-成長應用軟體內的付費機制(In-App)。相較於去年同期,In-App的收益成長了700%,儼然成為行動產業的掙財新寵。
直搗付費核心 In-App生財有道
In-App應用係從Apple開始發展起,伴隨iOS3.0系統,同步開放In-App Purchase功能,開發商提供免費遊戲與軟體給使用者試用,便能透過In-App Purchase進一步付款,購買其他關卡或完整版功能。不久後Google Android也跟進推出In-App Billing付費機制,兩大系統有志一同地投入In-App市場,其後續效益持續看漲。
省去跳窗連結的麻煩,In-App服務直接在軟體內進行付費動作,便於使用者購買與升級軟體,對於軟體開發者而言更是一大利多,過去,開發商的收入大多源自軟體的銷售,往後若有更新服務通常也不收費,因此使用者一次付費便能買斷整個服務。而In-App讓開發商增加更多交易空間,如付費以獲得升級功能或遊戲寶物等。
In-App商機看好 各方好手搶入場
Amazon嗅到In-App光明錢途,同樣也發布自家的In-App服務。參與試行計畫的業者Maria Ly表示,用戶可以藉此在App內購買與訂閱不同的商品。對此Wedge Partners Corp分析師Brian Blair表示,開發商相當看重In-App服務,有利於增加收益,Amazon也能夠藉此向開發商收取佣金,為一舉兩得的服務模式。
除了系統商搶搭In-App熱潮,行動支付平台也推出In-App付費服務。Zooz日前推出新產品In-Ad payments,主要訴求為解決小螢幕行動裝置在交易時所遇到的問題,其服務得以簡化使用者的結帳流程,同時將結帳過程置入行動橫幅廣告,增加用戶點擊機率,盼解決橫幅廣告購買率低迷的窘境。
便利快速特性 安全問題堪憂
透過綁定使用者的信用卡帳戶,In-App交易更加快速與便利,卻也引爆安全疑慮。美國有位家長於2011年向地方法院提出控告,主張套用In-App服務的遊戲APP,容易誘導孩童購買虛擬物品,指控Apple系統的In-App Purchase並未設置兒童誤觸措施,必須賠償誤觸購買之損失 。
為了撫平爭議,Apple修改iOS 4.3系統,每次購買前都必須重新輸入密碼,盼將孩童誤觸的情況降到最低。除此之外,Apple在部份軟體中置入「Offers In-App Purchases」的提示,告知家長In-App所提供的付費服務範疇與項目,避免孩童誤觸或刻意濫買的事件再度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