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鈺淇
隨著行動載具持有率的提升,行動廣告前景一片光明,不少業者紛紛搶這塊大餅、攻投放行動廣告,其中以Banner橫幅廣告與QR code佔最大比例。然而就使用者的角度來看,他們一個月點閱Banner廣告或者使用QR code的次數屈指可數,各界紛紛開始對行動廣告的效用產生質疑,進而使行動廣告市場潛藏著危機,難道行動廣告真的無法產生效益嗎?
廣告對於廣告主與使用者來說應該是互利共生的關係,民眾經由廣告找尋適合自己的商品,廣告主透過廣告讓民眾了解他們的產品,然而行動廣告並沒有發揮行動載具便利的特性,只是將傳統網路廣告的模式原封不動的搬至到手機上,以至於被使用者忽視或視為惱民的內容。
客製化與多感官刺激 提升Banner廣告價值
根據Infolinks調查指出六成的使用者無視於Banner廣告的存在,其中最致命的缺點就是廣告內容缺乏相關性,大部分的廣告都與使用者無關,廣告主任意投放Banner廣告的做法,不僅無法接觸到目標群眾,更讓多數的使用者對Banner廣告產生反感的心態。IAB的研究發現,使用者喜歡客製化的廣告,希望無關的廣告內容越少越好。
Banner廣告最重要的是吸引用戶注意,然後吸引用戶點擊,行動載具的普及讓使用者更注重多媒體的視覺刺激與互動性內容。廣告業者可以製作與使用者相關的客製化多媒體Banner廣告,並且增加互動性的功能,博取用戶的眼球與點擊。此外廣告主必須節制廣告曝光量,並且思考如何精準投放廣告給目標群眾。
創新思維勢不能擋 QR code走進日常生活
許多品牌設計QR code犯下的錯是沒有凸顯行動載具與電腦使用的區別,常常民眾使用智慧型手機掃QR code卻只是連結到品牌的官網,並未獲得額外的資訊或好康,也難怪QR code始終無法擴張、深入用戶的生活。行動載具的特性就是便利與即時性,如何讓這兩者經由QR code發揮的淋漓盡致,是廣告業者設計首要思考的關鍵。
QR code在國外有許多成功的例子,韓國在捷運站貼上HomePlus各種產品的海報,讓乘客可以在等候班次的時候,立即掃QR code完成購買的動作,獲得多數民眾的青睞;同樣成功的例子也使用在音樂票卷上,只要掃票卷上的QR code,便顯示會場3D圖示供使用者立即劃位;室外大型廣告的QR code則是連結LBS功能,提供地圖與路線讓使用者得知廣告中的商品該去哪裡購買。
成功的案例層出不窮,行動廣告不是沒有市場,而是廣告業者必須跳脫傳統廣告的框框,設計出真的能夠讓使用者生活更便利的廣告內容,才能打動消費者的心。廣告的核心價值在於創造買賣雙方供需交換的利潤,利用行動載具貼近消費者的特色,提供完善的服務,就能達到最大的行銷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