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廣告遇瓶頸 笨手指壞了一鍋粥

記者/葉閔宏


行動廣告長久以來被廣告業者視為實驗性的媒體,隨著行動廣告發展日漸成熟,廣告不再侷限於傳統影音與平面,正式走進行動裝置時代。行動載具上所呈現的廣告真的能夠吸引你嗎?其實真正能誘使消費者點擊的行動廣告屈指可數,一直被視為新興廣告形態,且前瞻性十足的行動廣告,卻因各式原因而使消費者興趣缺缺,使得行動廣告的效益備受質疑。


GoogleFacebook在行動廣告上經營得有聲有色,雖然其最大收入目前仍為家用PC,不過卻抱持著消費者媒體使用習慣轉變的信念,持續於行動廣告中深耕,Google更拜YouTube所賜,eMarketer預計其2013年行動廣告營收達88.5億美元,且優於整體市場水準。正當各界對行動廣告抱持樂觀態度,卻忽略消費者持各式行動載具的使用目的不同,行動廣告的效益也將大打折扣。


挑戰小螢的極限 點擊廣告是場誤會


行動載具特別是智慧型手機,礙於螢幕範圍有限,如何在小空間中置入廣告又不惹人厭,是行動廣告業者首要面對的難題。你曾在App中看見縮小版的banner嗎?讓你感興趣且實際點擊的又有多少呢?多半是因為開啟App的同時,不小心觸碰到,這樣的點擊率要實際轉換為潛在的消費機會,勢必將縮水不少。


Google分析指出,廣告位置和外觀設計最常讓使用者誤觸,特別是螢幕邊緣的banner,使用者滑動頁面時就會不小心按到,因而推出「廣告確認機制」,在開啟連結前,讓使用者再次確認是否要連結到廣告頁面。初步測試結果發現,雖然廣告點擊率較過去不佳,但卻讓行動裝置上的交易量提升許多,可見行動廣告要的是精確點擊,才能提升實際消費。


使用目的不同 目標用戶失焦


在發展行動廣告的進程中,業者也應考慮不同行動載具的使用目的,行動行銷協會執行長Greg Stuart表示,平板電腦以「內容消費」為主,手機則為「任務導向」,而行動廣告也將因行為模式的差異,其成效也將不盡相同。此外,目前並未發展行動廣告的效果評估,目前僅以傳統CPC(點擊廣告計費)、CPM(千次曝光計費)方式估算,這種標準能否適用於行動廣告,仍待檢驗。


過去家用PC或筆電環境中,消費者因cookies記錄累積,而使得消費面貌更加清晰,但在iPhone中並不允許第三方記錄cookies,可見行動使用者的消費面貌隨之模糊而無法臆測,行動廣告只能在大海中期待渺茫的機會,而無法有效觸及目標消費者,其效益也將因潛在消費者面貌失焦而大幅降低。


banner OUT! 多螢經驗轉換是關鍵


行動廣告形式除了App內的banner外,QR code也是過去一直備受矚目的呈現方式之一,但成果效益卻不盡理想,隨著多螢時代來臨,使得廣告形式更加複雜,而難追蹤實際廣告成效,時常讓廣告主傷透腦筋,不知如何有效投放行動廣告。Google行動廣告產品管理總監Jonathan Alferness表示, In-App廣告是未來的行動廣告趨勢,而banner則是種會造成困擾的廣告形式。


在對的時間與地點,以精確的廣告形式投遞內容給消費者,這是不變的法則。此外,行動廣告內容必須因應多螢時代的到來,延續使用者的桌機使用經驗,順利轉移至行動平台,才不致使閱讀廣告上的困擾。行動廣告仍在起步階段,仍有很多障礙得逐一克服,廣告主才能達成預期廣告效果,進而使廣告主與行動平台達成雙贏的局面。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