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你我什麼都共享 社群與行動搭橋

記者/葉閔宏


曾想過將自己多餘的手機租借給他人使用,並從中賺取利潤嗎?這種讓閒置資產再利用的新消費模式,使「共享經濟」應運而生。The Collaborative Lab的創辦人Rachel Botsman認為這已經是邁入第四階段的合作消費,也就是離線生活資產的共用,並指出P2P的合作消費市值可達260億美元,可見其潛在商機無限,對地狹人稠的台灣而言,更是可發展的生活經營模式。


當你離家期間想將房屋出租,或是將暫時閒置的汽車租給他人,只要在社交網路中將訊息發布,便會吸引有需求的人租借。這種透過交易商品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並試圖謀求使用價值的最大化,即為共享經濟的主要核心。


拜行動技術所賜 「共享」無所不在


過去拍賣網站己是以個人資產的變現交易方式為概念,但助長共享經濟盛行關鍵,則為社群網絡與行動技術,進而造就各式分享平台,Vayable創辦人Jamie Wong更進一步定義出兩大元素,除了個人力量擴大外,更重要的是科技使它成真。科技降低了交易成本,讓共享資產更為便捷,甚至能在社群中發酵,其規模也將隨之廣布。


最大共享租屋網站Airbnb,藉由線上協調,幫助擁有者與租借者進行配對,平均每天約有4萬人完成付款;RelayRides則是能將自己閒置的愛車,在線上釋出與人分享的訊息;Park Circa更貼心的出借停車位,讓駕駛人不用再為停車苦惱;另外,也有針對學生族群,提供教科書租借服務的Chegg


隨著行動載具普及,App與GPS技術也被拓展應用,Lyft提供交通共乘服務,以GPS定位尋找附近可共乘車輛,以達到共享目的。社交網站所提供的個人訊息,是讓雙方身分透明的方式,進而達成互信,而線上支付服務系統則是解決出借的付款問題。


台灣也能消費共享? PTT共乘版創先例


台灣地狹人稠,若能善用此特性也能創造共享新模式,交通便是個起步,無論短程或長程的共乘既省錢又方便。目前規模最大的是PTT car-pool版,每天約有40篇新增文章,也因為台灣大眾運輸定點之故,共乘能依需求提供點對點的服務,媒合的成功機率也較高。新北市政府「桃北北宜基共乘網」也在2008年8月28日開站營運,希望共乘能使交通運輸形成「無縫隙運輸網絡」。


歐美興起的共享經濟熱潮,帶動了另一種新的消費模式,然而東西方文化差異所致,「共享經濟」在東方國家仍有發展空間,其迷人之處在於彼此資源共享,不分你我,反而能促成經濟效益較高的生活方式,小額就能享有使用,同時也能獲取小利,如此消費雙贏的利多將持續醞釀。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