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網相聯 日常生活不離線

記者/吳宇翔


網際網路的出現打破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界線,如今,隨著技術逐漸成熟,物聯網進一步將物體相連,使「物與物」間也能夠交換資訊。數十年前很難想像個人與物體緊密連結的世界,而物聯網開啟人們對於未來生活的嚮往。然而,這項新科技應用的問世也引起潛在的疑慮。



智慧生活近在眼前



瑞士公司Sensimed研發出一款隱形眼鏡,能夠偵測並記錄佩戴者24小時內角膜壓力以及眼球液壓的變化,還能夠透過藍芽數據傳輸作為醫療參考,產品的精準程度遠勝於傳統眼科儀器。未來,這樣的應用不僅限於個人,家中成員若身體不適,便可以透過家中的測量設備將症狀傳至醫院,醫院分析後回傳相對的解決辦法;家庭醫師也能夠透過電腦了解家中成員的健康狀況,並且即時針對情況給予建議。



除了醫療照護之外,物聯網的另一個應用是能源的管理。全家便利商店創先使用一套能源管理系統,能夠偵測戶外的溫度,自動調節室內冷氣強度;也能夠偵測室外光線的變化,調整室內的燈光,所有溫度、濕度等變化,皆可回傳至總公司記錄。此外,未來的「智慧住宅」,包括插座、家電、電錶等將整合成一個系統,家中成員可以透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了解家中電器使用狀況,家中的電器用品也能夠針對用電習慣安排最高效益的用電方式。



智慧生活暗藏隱憂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暨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張亞勤曾提到,人們應該要了解物聯網將帶來的負面影響。舉例來說,美國丹佛機場的規模是世界之最,他們使用電腦控制行李系統,行李都裝載RFID,但曾經電腦故障導致癱瘓了機場運作。另外,若將來出現攻擊互聯網的病毒,其殺傷力恐怕不堪設想。由此可看出物聯網的風險,規模越大的網路,一旦發生問題,其影響所及也更廣。張亞勤也指出,若要將風險降到最低,物聯網就不能使用商業網路,訊息也得另外加密。



當生活周遭所有事物形成了巨大的網路,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則是「隱私」。試想家中的所有用電情況都被完整記錄下來,擁有數據的人便能夠推測出一個家庭的生活習慣。因此,物聯網所產生的龐大數據容易成為駭客的目標,屆時駭客所能得到的不只是數據資料,而是能夠控制一個家庭使用電器、甚至是人員出入。面對物聯網的各種隱憂,目前立法的速度似乎還未跟上科技的改變,如何規範相關的資料取得、資料管理問題,有待人們的智慧來解決。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