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盈慈
開放原始碼的軟體,大多都是由集體智慧所創作的共同產物,相較於維基百科,同樣以集體智慧為中心的開放式平台,其權利歸屬問題「智慧財產權」,更容易有爭議。從電腦上的應用軟體,到手機的小綠人作業系統,這場戰爭的起源,都是因為開放原始碼太迷人。
軟體開發三思而後行 彼此都能互利共生
相較於一般個人使用者,軟體廠商最大的營利來源,以專業軟體需求企業為主客群。企業考慮使用原始碼或商業版本的軟體,主要擔憂無法支援及使用說明不夠明瞭等因素而卻步。不過事實上,只要企業技術人員投入心力了解,問題都可免除。據Zenoss 和 Accenture調查,有越來越多系統管理類軟體需求的企業,逐漸接受開放原始碼版本軟體。
因此,多數軟體商傾向同一款軟體出售兩種版本,對於廠商與企業各有好處。對軟體商而言,只要掌握軟體的智慧財產權即可;對於企業,使用開放原始碼版本的軟體,除了降低開支成本外,還可針對公司使用特性,自行量身訂做軟體。,可見軟體商推出開放原始碼版本,一方面可吸引潛在客戶,也可依據開發原始碼版本的使用狀況,針對商業版做適時的調整與精進。
Android開放好嗎? 各家占用小綠人,共生變了調
所謂人紅是非多,套用於開放原始碼版本軟體也有類似狀況,當一項軟體系統在市場中佔有領導性地位時,智慧財產權之爭也因此引爆。2010年甲骨文(Oracle)以Android系統侵犯Java專利為由提出告訴,因Andriod建立於Linux下,執行Java Application作業系統。不過全案於去年終結,甲骨文敗訴,需負擔Google訴訟支出。在開發小綠人時,Google已針對侵權疑慮技術,另行開發替選應用程式,並無法證明侵犯Java專利。
而小綠人之爭還不只如此,起初Google提出「OHA開放手持裝置聯盟」,希望能效法Linux推翻Wintel於電腦產業的獨佔性。但目前聯盟運作型態卻變了調,各家電信業者紛紛依靠Android的開放性,推出專屬的使用介面,卻吝於分享自身的軟體,開放性蕩然無存,因為業者擔憂未來利益會被Google所併吞。不過,這些業者目前應該面臨的是Android開放原始碼,所衍生的軟體盜版問題。因此,思考如何創造最大利益同時,應該要訂定明確規範,以保障開放者的分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