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專利護城河 工研院成台廠強大後盾

記者/劉馨文

全球景氣復甦緩慢,在經濟成長不確定的因素之下,台灣產業急需轉型與升級,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認為,從產業生態的變革與近日引發議論的產業事件來看,台灣ICT產業若要避免陣痛變成長痛,「創新」是及早渡過轉型陣痛期的唯一道路。


國內外競爭激烈 唯有轉型成新「智」造產業


在不確定的年代,各國在科技與創新的競爭是非常劇烈的,經濟部次長杜紫軍表示,智財戰略綱領是國家的重要政策之一,國民黨籍立委李貴敏則認為,如南韓為台灣在國際上重要的競爭對手,但對方早已布好許多專利地雷,又如英國、美國、日本也對智慧財產權、專利相當重視,台灣應有相關具體作為,廠商才有與國際作戰能量。


經濟部技術處長林全能處長則提到,有能量的專利最重要在於其專利的強度價值,以及提早佈局策略,技術處已正式啟動「高價值專利的布局」,希望先期投入為產業先布局專利,讓後續產業在發展上能更加無後顧之憂。台灣觸控產業全球市占率超過5成,但韓國急起直追,觸控零組件業者日前主動向工研院提議組織「觸控產業聯盟」,工研院資通所所長吳誠文表示工研院願意協助產業,透過整合與研發,一起來對外作戰。


產業爭天下 專利需提早佈局


吳誠文提到,台灣科技產業競爭激烈,礙於市場與專利,許多企業最好的技術是用來幫國外系統廠加工,且許多企業也被國外大廠牽著鼻子走,即便有人想打品牌,也因專利不足反被告侵權。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建議,未來三年,包含雲端等創新應用、AMOLED(主動式全彩有機發光顯示器)、以及新的面板,如高解析度的面板的一個相關技術跟專利等,唯有先布局這類專利,未來才有辦法跟他人競爭。


為了協助產業轉型,行政院2012年提出「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強調智慧財產權策略布局,同時工研院也非常積極投入於專利技術的研發。近期工研院在超低電壓(Ultra Low Voltage)晶片,以及非揮發性記憶體(NVRAM)等技術上皆有重大進展,也已展示其初步研發成果。低功耗設計已成晶片及系統廠在行動市場上的決勝點,這項技術上的突破,將協助台灣IC設計業者提高SoC與記憶體技術實力,並使其能與美、日、韓業者爭搶行動裝置核心零組件商機。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