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變錢包 洩隱私難普及

記者/王璽瑋


電子錢包帶給消費者許多的便利,透過一張卡片可以支付交通費、到便利商店消費,現今手機利用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術,就能成為電子錢包,更能當作信用卡進行消費和小額付款,成為一種新興貨幣,應用的範圍越來越廣,但要普及這項新科技,要克服硬體、軟體和消費者意願等問題,仍需一段磨合期。


NFC為近距感應付款,在硬體上需將NFC晶片內嵌進手機或SIM卡中,消費者必須擁有NFC手機才能使用,成為一項進入障礙,且從銀行、電信業者、手機製造商、商家到消費者,上下游必須做系統的整合,例如,高雄捷運就不能使用悠遊卡,兩個系統無法相容。


此外,消費者的使用意願也非常重要,許多的消費者顧慮較多為安全和隱私的問題,且對電子錢包不甚了解;台灣的消費者習慣使用紙幣消費,許多的店家也未提供此服務,因此短期要改變消費者的付費方式很困難,目前為透過許多優惠折扣和紅利點數來吸引消費者使用。


透過手機支付,消費者可以不用再帶許多的卡片式電子錢包在身上,交易上更為方便,但有一定的進入門檻,且手機相較卡片式電子錢包,裡面包含需多的個人資料和隱私,安全問題為消費者使用意願的關鍵,手機遺失會造成更多的損失,因此需更完善的防護裝置,才能增加消費者的接受度,達到行動付費的普及,享受此服務的便利性。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