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經濟狂潮 Instagram-攝影的美麗與哀愁

記者/賴誼禎


你認為圖像的魅力有多大?近年吹起lomo、復古色調的相片App風,相關App推陳出新,然而到如今,無人能敵讓社交龍頭Facebook出價10億收購當時只有十幾位員工的Instagram來得威風。Instagram的崛起,不僅讓社群媒體震懾,也為攝影界帶來美麗與哀愁。


「數位時代的柯達」之稱的Hipstamatic 市占不敵社交導向Instagram


要了解Instagram之前,不能錯過最早出現在App Store的付費相片App Hipstamatic。2010年Hipstamatic以專業、復古色調的濾鏡,在相片App闖出名號,Hipstamatic總裁 Buick有著將其打造成「數位時代下的柯達」的遠大抱負,Hipstamatic不僅成蘋果的年度App,紐約時報的攝影記者Damon Winter更用其拍攝阿富汗戰地新聞照片,除登上「紐約時報」頭版,更拿下國際新聞攝影獎。


Hipstamatic可更換相機款式、閃光燈、底片等,享受拍照的樂趣是其最重視的,然而,如同科達沒能掌握瞬息萬變的時代,Hipstamatic前員工所說:我們是藝術學校的孩子,不懂經營一家軟體公司,Hipstamatic錯看「社群」、「分享」的重要,遭同年10月發跡的Instagram狠甩在後。前者為攝影而生,而後者是有著攝影功能的社群App,單就市占,已無法相比擬。


Instagram不僅要照片「有Fu」 大家都欣賞的到才是重點


在App Store問世2個月便吸引百萬人下載的Instagram,去年被FB大手筆收購,隨後也在Google play上架,如今全球用戶破9千萬,根據官方數據,每日相片上載量達4千萬張,每秒產生8500個「Like」和千則回文;尼爾森調查,Instagram 2012年於iOS下載量年成長達197%,儼然成相片App中最閃亮的星。


從構思階段,Instagram清楚知道,不只要打破數位攝影的單調,最重要的,他們發現喜歡拍照的人,樂於將照片分享、得到回饋。於是Instagram的設計,第一步就是讓你「登入」,拍完照可試用多種濾鏡美化,發佈後,Instagram追蹤者、FB與Flicker好友都能看到你彷彿專業色調的照片。除名人紛紛加入,各大品牌也是愛用者,利用其編修後的豐富、質感照片,說品牌故事。


傻瓜攝影大師? 攝影大師成傻瓜?


Instagram簡單易上手,只要透過濾鏡,就能讓照片畫龍點睛,甚至改頭換面,美國藝術家Brock Davis便利用Instagram鏡頭,將日常隨手可得的元素拼湊、記錄成作品,更利用濾鏡讓畫面注入溫暖色調。不只如此,因Instagram的誕生,生活中的平凡你我,都能將平凡不過的人事物成就一幅畫。「美國地理雜誌」更透過Instagram,分享拍照技巧、採訪的幕後花絮與未完成的攝影作品等。


然而,卻也隨之引來潛藏問題。當攝影師透過Instagram發佈受訪者不願曝光的相關背景線索照片,如又加註地理位置,這將對受訪者帶來多大的隱私風險?此外,每人都用同樣的濾鏡,產生制式風格的作品,是否會抹煞原本透過相機、底片手動調整的樂趣?再者,過度依賴濾鏡,是否也制約了對於照片色調、風格美的定義?


對攝影界的衝擊


最重要的,Instagram此類型的相片App,對攝影這門學問是帶來往前一步的邁進?還是恐將形塑出同個模子的匠氣審美觀?隨著時代的演進,對於專業攝影本應當不再固守傳統、局限於拿著專業鏡頭、專業底片,但如果讓愈來愈多人以為,只要有Instagram的濾鏡就能撐樣子,而忽視構圖、底片、色調調整的細微學問,將對攝影學問帶來破壞性影響。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