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稿/clock
到了下半年,整個經濟不景氣的氛圍開始更是明顯,日前主計處更是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為1.05%,已經面臨保1的關鍵點。此外,歲末年終前,相關科技公司也傳出開始在放無薪假,更有甚者,無預警的裁員也陸續出現,大部分的人都能夠感覺到,這個年終,不是太好過。
每到不景氣的時候,品牌第一個砍的都是行銷預算,過去品牌在行銷廣告上,可能電視、雜誌、實體、報紙以及網路等媒體全都會下預算,但隨著行銷預算被砍,媒體之間的抉擇又成為每一個品牌行銷經理的課題。
當然,隨著網際網路的盛行,電子商務也成為主流,網路自然也成為媒體的重要一環。也由於在網路上,網友的軌跡永遠都能夠被記錄,也因此,在可被記錄的前提之下,一個網路行銷活動的結束,可供檢測的成效報告自然也就有相當多樣的指標。
然而,僅管提到網路上的所有行為都能被記錄、被追蹤,包括所謂的曝光數、點擊數、停留時間、跳出率、分享數、兌換數等…,根據你所製成的活動網站或網頁的不同,自然也就有許多不同的衡量指標,然而,在這樣眾多的指標下,究竟又以哪個最為重要…,也各說各話,想當然爾,也由於有如此多可衡量的指標,也讓網路行銷廣告上,更顯龜毛和吃力,因為所有的品牌行銷經理基本上都是希望每一個衡量指標都有很漂亮的數字。
然而,現實總不可能那麼盡善盡美,曝光率也許很高,但點擊率很差;兌換數很高,但停留時間很短,究竟網路廣告的成效到底是什麼?標準又在哪裡?有時候,你去看那些在談網路行銷的人,總是天花亂墜的在高談曝光率多高,點擊率多高,兌換率多高等…,而這些網路指標僅管都能被記錄,被衡量,然而究竟對品牌有多少幫助?
其實做任何廣告都是一樣的,最終的衡量指標都只有一個,就是銷售量,無論你今天去講曝光率多高,品牌能見度提高,又或者兌換率很高,消費者臨櫃兌換相當踴躍,但如果整體的銷售量並沒有受到激勵,這樣的行銷廣告自然也就不會再被買單。
行銷就像在說故事,說的動消費者,消費者自然也就會乖乖的掏錢出來購買東西,網路廣告也是如此,然而,就在這個幾乎所有行為都能被記錄的網路世界中,所謂的營業收入又要怎樣被衡量,自然也是所有從事網路行銷的人,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