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式創新 打趴市場霸主的王道

記者/林章展


數年前,哈佛商學院創新管理大師Clayton Christensen提出了一個世界知名的破壞式創新理論,意思是:一些後來崛起的產品或技術,價格平易近人,能夠讓更多人使用,破壞了舊有的產品或技術的使用性。從電話到FB、從書本到Kindle、從銀行到電子銀行,被世人高度接受、創造獲利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們「破壞」了原有市場,奪取大量消費者,讓破壞式創新成為科技時代的王道!


創新不是空說 破壞才是關鍵


我們常常聽到企業掛著創新兩字,努力埋頭研發卻與市場脫軌,製造出許多倏忽即逝的商品;然而,在創新的路上除了改良,更重要的關鍵就在於破壞。舉個例子,STARBUCKS一杯咖啡要佰元以上,但85度C用一半的價錢就可以讓人享受到一杯還不錯(Good enough)的咖啡,85度C藉由平價咖啡和點心以及方便性來創造更大的市場和獲利,造成市場破壞;電子業也是,華碩新推出的Padfone讓消費者能一次享受筆電、平板、手機,吸引大量消費者,雖然無法取代平板霸主蘋果,但這樣的獲利也已經足夠讓華碩成為世界知名企業。所以,關鍵就在於破壞。


台韓比一比 台廠比三星更有創意


美國知名創投公司Y Combinator 將亞洲地區的破壞式創新能力拿來評比,發現台灣許多公司的破壞性創新能力超越韓國三星集團,例如元太科技首先嗅到商機發明電子紙,並且整合Amazon的內容服務,國泰金的行動銀行利用手機拍照,就能存款、軋支票,反觀三星永遠是個the follower,倡導農夫播種術,形成一致的價值觀,繁衍不出創意的結晶。反觀許多沒有大資本、高階技術和「成功包袱」的小企業,就比較有機會和意願,推出「比既有產品更差」或「只比沒有好一點」的產品,許多「破壞性創新」的成果因而冒出頭來。


加強破壞能量 方能逐鹿中原 


台灣的破壞創新能力有口皆碑,除了Y Combinator的評比外,華碩的變形平板和EeePC更成為哈佛開放式創新課程的教案;然而,每個產品都有它的賞味期限,世界上著名的破壞式創新案例,不勝枚舉,但能存活到最後的,除了增進製程和功能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產生商品的套牢效應,延續創造力,讓人捨不得停下來,減少「被」破壞式創新的可能,讓商品的生命不斷重生。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