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行不行 商業模式為關鍵

記者/許世融


根據股市研究公司Birinyi Associates去年底統計,2010至2011年間上市的社群網路企業,有60%已跌破發行價,社群網站似乎不再是一片金礦。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首次公開上市(IPO)不到兩週,股價即一路下跌,上週五(1日)更跌破新低。臉書的商業模式仍未明朗,這也是外界為何對臉書仍抱持疑慮的主因。



不只臉書 科技業上市頻失利


若往前審視科技業出師不利的案例,可發現臉書其實不孤單,這些公司均擁有眾多會員人數,上市前也極度被看好,一掛牌上市雖氣勢如虹,但沒多久光景,股價就像溜滑梯般一路往下掉。許多分析師便警告,這些科技公司的市值被過度誇大,美國投資公司Tangent Capital合夥人Bob Rice曾在Facebook上市前表示,他很難相信每季利潤僅數億美元的Facebook,身價卻高達800、900億美元。



臉書不孤單 Groupon殷鑑不遠


即使因應社群網站的興起,企業主紛紛將預算投入社群行銷,不過抽象的廣告營利模式,一直為外界主要的疑慮,也是近來科技業IPO遭市場冷眼的主因。最近的例子即團購網始祖Groupon,Groupon去年11月底風光在美國上市,當時為繼2004年Google之後,網路業最大宗的IPO。



Groupon在上市前,外界即有質疑市值被誇大,因Groupon看起來沒什麼商業模式。科技網站數位之牆也曾刊登評論認為,團購只是一種促銷手段,而非商業模式,類似早期B2C銷售模式尚未成熟時的「集體殺價」,即如實體量販店般,以數量的優勢,增加對供應商的議價空間。



與Google不同的是,當年Google上市時,利潤率已達到24%,但反觀Groupon上市時仍處於巨大的虧損,果真上市沒多久股價即狂跌,創下網路泡沫以來科技業最糟的股價表現,至今市值已低於腰斬。



說服市場 商業模式須確立


當年Google以搜尋引擎技術與關鍵字廣告建立穩固的商業模式後,不只讓Google賺取大量的利潤,更建立了全新的廣告模式,但臉書的廣告仍停留在「展示型廣告」,不只讓用戶感到傷眼,效益也有限。



Google曾批評臉書的廣告效果不如Google關鍵字廣告有用,原因在於使用者搜尋關鍵字時,多數抱有特定目的,如購買意圖,這讓關鍵字廣告的效果更強大,但臉書的廣告卻無法確認這點。另外,目前臉書行動版使用人數已大於網頁版,對臉書來說無疑是項隱憂,因為行動版的介面尚未有廣告嵌入,空有高使用率,卻沒有廣告收入。面對外界對商業模式的疑慮以及逐漸成長的行動版使用率,臉書勢必得在不引發用戶使用上的反彈下,找出更穩定、更具獲利能力的商業模式。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