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時代 未來怎麼看

記者/唐婉珊


電影、廣告、短片,這三者到底怎麼區分?相信大多數人不會覺得太困難。但是如果是「微電影」呢?在文化產業百家齊放的時代,自從2010年底,「微電影」一詞出現以來,這個新興的文化名詞,從沒沒無聞到日漸規模化,甚至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除了以往網路平台的應用,行動科技的崛起,更掀起微電影浪潮,一波波的襲向傳統電影、廣告的領域。


全民創作開麥拉 人人都能是導演


微電影,相較於電影創作的高門檻,有著平易近人的接近性。近幾年來影音平台的蓬勃發展,使得影音創作更多元化,加上行動載具提供的高移動性及娛樂性,不僅解放了觀眾,也解放了創作人,讓傳統的角色有了翻轉的機會。觀眾觀影經驗從電影、電視移轉到了手機、行動裝置,從全神專注的體驗大電影轉變為小段空閒時間的微電影。再加上數位攝影器材的普及化及剪接後製軟體的平民化,使得創作的技術和經濟門檻降低,不僅影像工作者可以不受成本限制的創作,素人更可從中找到創作樂趣。另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是網路時代的變遷,web3.0時代的到來,以及頻寬與雲端技術的支援,打破過去傳統電影、廣告平台專業的壟斷,只要作品夠好,就有機會在網路中抓住大把的目光。


微電影的好夢?惡夢?


雖然微電影現今蓬勃發展,但似乎還沒有發展出一個確切的產業鏈。現今看到的微電影,大部分還是作為一種劇情式的廣告長片,雖然短期內吸引了民眾的注意,但是否會出現置入過度,曇花一現的效應,至今猶未可知。專業創作者與廣告投資方的來回拉扯,更可能會犧牲了微電影的品質。再來,雖然至今進入了全民創作時期,但微電影的品質卻無法獲得保證,由於進入門檻低,因此可能出現龍蛇混雜的市場,好的微電影帶給觀眾全新的觀影經驗以及出資者的營收利益,但製作不佳的微電影,卻會打擊觀眾對於微電影的接收好感。此外,微電影受限於長度的限制,也無法擁有複雜的情節,可能也會導致內容與題材的同質化。


雖然未來發展有著以上幾點的疑慮,但微電影的優勢,跟傳統影視相比絕對是存在的。在網路空間中,允許高度自由性及受眾互動性,這是傳統影視平台所缺乏的。如果能與廣告創意巧妙相結合,剛起步的市場、不間斷的新意與靈感、新興的播放平台,絕對是微電影最大的優勢。


文化創意產業的下一顆種子

台灣國片市場沉寂了好一陣子,近幾年逐漸回春後,影視產業的未來似乎也再度露出久違的曙光。微電影的加入,更有望於能將整個影視產業的規模放大。硬體平台技術的成熟,讓提供具有一定品質的微電影不再是遙不可及,因此未來發展的重點將是「內容製作」。好的內容產製,能促使觀眾對微電影持續的熱情,吸引更多的專業創作者及相關投資方的熱情投入,一個好的原創故事、結合影片中周邊商品、創意生活、新媒體等,從虛擬走入實體,在上中下游市場都緊密銜接的狀態下,微電影、影視市場、甚至是文化創意產業更可望能蓬勃發展。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