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舒珊
通常在啟用網路服務或安裝新程式時,供應商會提供使用條款與隱私權政策確認事項,希望使用者進行確認以保障雙方權益,面對這類長篇的條款,我們往往喪失詳細閱讀的耐心,直接勾選「我同意」並執行下一步驟。但你是否知道在經過這些動作後,有多少網路使用隱私被追蹤記錄了呢?
隱私兌換便利 小心網站跟蹤你
透過服務的數據分析與記錄追蹤,能為使用者提供個人化服務,例如Amazon依消費者的購買記錄推薦書目,部分網路廣告是藉由記錄的追蹤來發佈,而類似的個人化廣告也逐漸成為趨勢。但網站推崇個人化的發展信念,勢必要由更多用戶訊息來堆砌,造成隱私保護與服務便利性的對峙。
根據華爾街日報調查顯示,包括CNN、Yahoo!、MSN等50大網站,平均安裝64個cookie於使用者的電腦,以追蹤截取用戶的網路點擊行為。而搜尋引擎Google於2月遭媒體揭露,利用廣告cookie躲避用戶瀏覽器的隱私設定,蒐集裝置用戶的個人資訊,以便推出個人化廣告。
立法管制業者 用戶有權拒絕跟蹤
網路調查機構皮尤,於上月9日發表最新調查結果,顯示68%的網路用戶對網站記錄追蹤反感,並反對服務供應商依使用記錄提供個人化廣告,因此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為保障用戶隱私權,擬立法管制網路業者蒐集運用網友的個人資訊,但因業者的獲利大多來自線上廣告,為保障營收,許多企業正積極遊說抵制。
但部分業者為減少隱私權爭議,已自行對政策進行調整。Yahoo!於上月29日宣布,將於旗下網站提供「不要追蹤」的功能,用戶可選擇是否讓廣告商追蹤其動態,以避免鎖定特定族群的廣告;而Google也於2月時表示,旗下瀏覽器Chrome將於年底前推出類似功能。
改變習慣 保障個人隱私
為保障網路用戶隱私,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與各國行政單位皆付出心力,從現在起,網路用戶們也該為維護自身隱私做出改變,使用注重使用者隱私的搜尋工具,如曾獲選為時代雜誌年度五十大網站的DuckDuckGo,或注重社交網路上所填寫的資訊,由使用習慣開始保護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