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秤兩端怎麼選? 個人化服務或隱私

記者/彭采薇


Google新隱私政策侵犯個資法的事件鬧得滿城風雨,現在美國網路業者Google、臉書蘋果等又起而反對任何「限制」個資分享的法案,並鼓吹個人化服務將使用戶受惠。雖然這些業者堅持以自律代替立法管制,但仍無法規避外界侵犯隱私權的指控。


維護隱私權人士主張,面對網路業者的大舉侵犯,需加強用戶對個人資料的掌控權。對此,美政府近日提出保護隱私權的做法─在瀏覽器上安置「不追蹤」(do-not-track)按鈕,允許用戶主動停止業者追蹤網路行為,封鎖個人化的廣告,並得以編輯儲存在網路上的個人資訊。


業者方面當然極力反對上述作法,因嚴密保護隱私權,將使網路廣告收入大減。業者也表示,若廣告營收減少,將迫使更多業者開始對免費服務收費,如電子郵件、社群網站等。Google甚至登廣告(Good to Know)積極說服用戶同意分享個資,聲稱此舉將有利於提供用戶更精準、更聰明的服務。


根據美國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顯示,美國65%的網友擔憂搜尋引擎紀錄個人資料將會限縮資訊取得;73%的人認為,為了個人化搜尋結果而紀錄個資已侵犯隱私。個人化服務與隱私權拉鋸戰正式開打,網路業者看準個人化所帶來的廣告商機,而明智的消費者會不會買單,還要進一步觀察。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