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力威
陽光、空氣、水和網路,已是E世代生活中不能或缺的主要元素,然而當人們的社交生活圈從馬路移轉到網路上,網路的快速普及加上不當的使用,卻容易使人沈溺其中,也會讓網路變成戕害人心的工具。現代人缺乏自信,對未來感到茫然,加上得失心重、不善表達自我與需要,這些社交上的阻礙反映在網路的使用上,反而衍生出如網路霸凌或揪團自殺等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
網路隨處見 霸凌好方便
「王小華,今天魔獸不准贏我,不然明天你到學校就完了!」、「我收到一封E-mail,上面那些罵我的話都不是真的,我該怎麼辦?」網路遊戲、部落格、MSN的流行,讓我們身處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以各種便捷、多元又迅速的管道交友、聊天、玩遊戲,而網路霸凌(cyberbully)也開始隨之出現。由於隱匿性高、傳播範圍無遠弗屆等特性,孩童或青少年很容易成為網路世界的霸凌者,其嚴重性可從英國每十個孩子就有一個曾遭到網路霸凌就可看出。
羅莎琳‧衛斯曼所著的《女王蜂與跟屁蟲》曾被改編為電影「辣妹過招」。她表示,擅長耍性子,儘可能避免當面衝突的女生,特別熱衷網路的語言攻擊。但是男生也會透過這些方式出賣少女對他們的信賴。例如布朗克斯里一名八年級女生,曾把自慰影片寄給一名她愛慕的同班男生,隨即這段影片被全球網友一覽無疑。
為了避免網路霸凌,YouTube提供了網路「濫用及安全中心」(Abuse and Safety Center),讓網友更方便舉報網路霸凌;社交網站MySpace及國內的無名小站也提升網站功能,可快速刪除仇恨言論和傷害他人的上傳檔案。只是在「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前提下,傷害也許可以更快速杜絕,人性的黑暗面該如何隔離是我們更該思考和檢討的。
相招來去死 網路成幫凶
近年來全世界在許多社群空間、聊天室、討論區中出現的集體自殺潮讓人驚見資訊傳布平台已由書本進化到網路上,且威力驚人。網友相互提出自殺邀約,在網路上匿名溝通,和陌生人交換各自的痛苦經驗時,不必負擔對方的情緒,也可能遇到「同道中人」,降低被勸阻的可能性,大大提升了自殺成功率,這種現象引發的震撼與仿效風潮早已超出當年鶴見濟所著的《完全自殺手冊》。
韓國多年前曾有某青年在一點閱人次超過五萬的熱門自殺網站,打著協助自殺的高手名號,向兩名大學生索取費用並立下契約,協助他們自殺成功。最後這名青年被逮捕起訴,也促使警方追查出近四十個同類型網站,一邊清查一邊進行關閉的動作。然而將某些網站關閉往往需要法令的配合,若無法判斷它們具有實際惡意,將容易陷入侵犯言論自由的兩難。從某種角度看來,這對網路犯罪的防治工作也造成不小衝擊。
其實目前網路上存在著不少相關資源都未受到重視,許多網站上都具有線上諮詢的功能,讓人在面對情緒困擾時,一樣可以獲得傾聽、抒發和理解,並藉由專業資訊的取得,進一步幫助他們培養更積極健康的生命態度,號稱全球最大,由海內外一百七十多位專家人士組成的華人專業精神醫療及心理衛生網站「心靈園地」即為一例。倘若像這一類的網路資源可以被充分推廣與運用,類似的悲劇將會減少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