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糾察隊 線上遊戲沒法度?

記者/謝佩君


有著滑稽小丑外貌的邦果先生(Mr.Bungle)來到了一個名為「黏巴達」(LambdaMoo)的小社群當中,徹底破壞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他擁有的巫毒娃娃(voodoo doll)的能力,能夠操控他人供其恣意玩弄。於是,邦果先生利用這種方式侵犯、羞辱了許多女性居民。


這是1992年3月發生在網路泥巴(MUD,Multi-User Dungeon)中的虛擬強暴事件。網路泥巴是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的始祖,以文字敘述的方式進行遊戲,玩家們在遊戲中形成緊密的虛擬社群。邦果先生的舉動引起公憤,最後邦果先生被遊戲中的巫師(Wizard)「處決」,從系統中移除。虛擬人生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也曾發生過遊戲中玩家強暴或者猥褻的行為,引起警方介入調查。然而許多線上遊戲都有殺害掠奪虛擬角色的功能,造成許多恃強凌弱的現象,也破壞許多玩家的心情。


在虛擬社群中、遊戲的場域裡,網路自由與倫理的疆界何在?為了維持網路上的秩序,規範越來越多,然而,現實生活中的法律真的可以用來規範虛擬行為、又能發揮多少公權力呢?有多少使用者因網路的匿名性而有恃無恐呢?


多數的線上遊戲都以使用者條款來規範玩家,不得從事違法活動或破壞善良風俗,通常透過線上管理者(Game Master,GM)進行帳號凍結或者停權的制裁。但遊戲中違反不成文規定的行為或玩家間的紛爭,似乎只能訴諸社群輿論的力量來抵制。不過對帳號進行懲處只能治標,因為許多玩家擁有多個帳號。因此有些遊戲在玩家註冊時,便對身份認證進行加強,要求輸入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等進行確認,但是這些資料可以造假或者挪用,反而可能侵害其他玩家的權益。部份歐美國家的線上遊戲需購買註冊序號用以開通帳號,且採用信用卡認證,因此申請帳號的門檻相對較高,玩家比較不會將帳號當作為非作歹的籌碼。


不過一個帳號下通常能夠創立許多角色,遊戲角色才是虛擬世界的行動者,從角色的名稱創立到日後角色在遊戲中的言行,都會受到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定所限制。不過已有線上遊戲提供角色「再客製化」的付費服務,玩家可以將角色「整形」、「變性」、「改名」、轉換伺服器等等,透過這樣的機制,受到輿論抵制的玩家角色可以有「漂白」的機會,代價就是金錢上的付出。


虛擬的世界已滲透我們的真實生活,虛擬的罪行也可能造成真實的傷害,有多少線上遊戲的玩家無法從遊戲中得到樂趣卻得到滿腹怨氣呢?如何在網路自由與網路秩序之間尋找平衡點,也許需要的不是使用條款與正義使者,而是建立成熟健康的虛擬人格。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