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巧玲
西元兩千年台灣數位廣播開始試播,經過四年的歷練期,新聞局在2004年第一次開放數位廣播頻率八張執照,期待藉由數位廣播市場的開戰,能夠將數位收音機的價格從原本的五千多元降至一、兩千元,讓更多的聽眾享受高音訊品質、且可聽又可看的數位廣播服務。時至今日,6月26日新聞局剛核准通過六家數位廣播頻道籌受許可的執照,分別由中廣、民視的福爾摩沙數位電台、優越傳訊取得全區數位執照,區域性數位執照則由好事廣播、寶島心聲、台倚三家入選,預估取得數位廣播執照的業者最快半年後就可以正式對外廣播。然而執政黨日前通過黨政軍三退的政策,新聞局長姚文智又再次鄭重地重申媒體經營改造此一理念的決心,表示中廣若未清除黨政軍的股份與介入,是否該暫緩核發中廣數位廣播全區網的執照。對於即將歡度77週年,且為了推動數位廣播與德法西英正密切聯繫合作事宜的中廣,又再次面臨政軍三退的考驗,這次是否能化險為夷並以數位廣播的推動重新改造中廣新面貌,產官學界都將拭目以待。
數位廣播的優點在於,數位傳輸抗拒干擾夠提供如CD般的好音質,且高速移動接收不受影響。並可做到「單頻網路」,好處是開車族可以不避換頻,就能從北到南享受全區的數位廣播節目。且由於數位壓縮技術的成熟,數位廣播不但能做到同時傳播5~6套的節目,也能將多餘的頻寬提供做數據、文字、影音多媒體服務,大大提升數位廣播加值服務的優勢。即使好處多多,在台灣投資數位廣播的初期投資成本頗高,一般業者在投資報酬尚未明朗化前,對於「錢」景在哪,多持保留、觀望的態度。
法規政策面上,政府有鑑於數位廣播投資成本高,在規範業者開播的條件上也不斷的放寬。例如廣播業者只要取得籌設許可的三年內涵蓋率達30%,就能申請正式執照開播數位廣播。由於數位廣播能夠同時提供廣播與數據,申請執照只要求廣播音訊的容量不能低於可用頻道的50%,比起歐洲的80%算是寬鬆的,此用意也是希望數位廣播業者能與異業如電信業者結合,將市場大餅做大,共享利潤。並有五年內免收頻道費用,購買設備可以辦理減免稅賦的政策,也鼓勵同業、異業間的整合,例如若能與其他業者共同合作投資,或配合電信業者或與終端設備業者合作,都能給予技術上的加權計分。
然台灣數位廣播開播已有四年之久,卻遠落後於歐美國家數位廣播及國內數位電視的腳步。近日雖然政府總算正式核發數位廣播籌備許可執照,但是如何讓數位廣播在推行上阻力降至最小,政府還需要在法規政策、創意人才培養、及共塔等面向上,進行配套措施的運作,齊頭並進下以趕上國際數位廣播的水準,並帶動國內產業界的競爭力,真正落實「數位台灣」的願景,也讓大眾享有更多元、高品質的傳播通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