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對RFID的愛與恨

記者/袁支翔

有人這樣形容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的前景,「RFID就像一個放在頭頂上的餡餅,可能誰都沒有嘗到它的滋味,但是誰也不想輕易錯過它。」

這種說法很傳神的表達出現在市場對RFID的態度,這項被商業周刊列為本世紀最重要的十大技術之一的重要發明,在市場上刮起一陣旋風。據Future Horizons預測,2010年RFID市場將比2003年成長255%,由9億美元上升至23億美元。若按照日立(Hitachi)的估計,2010 年全球RFID市場規模可達到三千億美元。

另外,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n-Stat分析,未來幾年,RFID最大的市場會在供應鏈上,將消耗大量的標籤。第二大市場預計為消費產品,但消費市場對隱私權較為敏感,沒有消費者會為了方便而願意犧牲掉個人的隱私,而隱私問題又是RFID的一大隱憂,影響消費者的接受度,所以現在各國政府都在考慮進行相關立法。

既然RFID如此受到矚目,那麼世界各國如何因應呢?以下將針對全球主要國家的推動狀況做簡單的介紹。美國在911恐怖攻擊後,國防部要求其軍備於2005年導入RFID系統,海關、運輸部也以RFID來維護安全;全球零售業龍頭Wal-Mart已要求其協力廠商採用RFID,規劃所有供應商最晚在2005年底前完成標籤設備的更新。新加坡也編列了大筆預算推動包括高科技製造業、製藥業、物流業以及其他支援產業的供應鏈應用。

日本編列了三十億日圓來推動RFID,這筆經費將用於開發較低成本的IC相關技術,希望能把一顆單價為10日圓的IC,降為5日圓,另編列預算發展十項產業的RFID前導性應用。至於市場廣大的中國大陸也沒有忽略這個市場,政府已研擬政策白皮書來因應之,大陸市場是全球企業必爭之地,所以其政策也可能影響RFID的全球標準制定方向。

而在台灣由於許多廠商都是Wal-Mart的合作夥伴,為順應Wal-Mart在其發送貨盤和包裝箱中使用RFID技術替代傳統條碼的規劃,這些廠商對RFID的態度非常積極。台灣產業屬於外銷導向,而且在供應鏈上有很大的優勢,在資源整合、物流、製造鏈等都是RFID可以大展身手的產業;不過RFID的運用範圍可不限於此,如國防安全、藥品管制、動物疾病、偵測仿冒品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商機,台灣除了希望能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之外,也期許成為全球的測試基地。

不過,RFID仍有許多缺陷,特別在成本方面使不少廠商卻步,一個電子標籤的最低價格大約是20美分,無法應用在超市中某些價格較低的產品,只有標簽的單價下降,才能大規模地應用於更多的商品;另外,RFID感應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目前一台RFID感應器的價格在1000美元以上,仍屬較昂貴的應用,該技術真正獲得業界廣泛採用尚需幾年的時間。再者,在商業領域應用RFID技術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必須要從供貨商做起,從生產源頭開始跟蹤,才可提高供應鏈的效率,若只運用在零售商,作用與條碼無異。最後,標準的制定也阻礙RFID的接受度與發展,電子標籤和感應機的產業標準比原來預期的進展要緩慢,導致投資人的退卻。

分享此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