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產業有沒有明天?

特約撰稿/楊舜慧

《哈佛商業管理評論》主編Nicholas
G. Carr
,刊於20035月號的《哈佛商業管理評論》的文章IT沒有明天」探討資訊科技即消失中的競爭優勢,引發了各方不同的迴響。而20043月號的《哈佛商業管理評論》在哈佛思維總覽2004觀念大突破」嘗試彙整管理上最具煽動性的新點子時,在第二十個觀念大突破指出「IT產業不會煙消雲散」,IT產業仍具有發展前途的趨勢IT產業到底有沒有明天?IT產業的競爭優勢為何?我們一起試圖中雙方的觀點中,找尋明日IT產業的價值與其機會和威脅在哪裡

 


IT產業的威脅:
舊的IT基礎是必備的競爭力,新的IT基礎將面臨許多的挑戰

全球各大公司每年總共花二兆多美元在電腦和通訊設備與服務上,資訊科技已然成為最大宗的公司資本支出。管理顧問John
Hagel指出:這些龐大開銷隱含著現代商業最根深柢固的假設之一:資訊科技攸關競爭的優勢與策略的成敗,IT的策略意義顯然也是水漲船高。Nicholas
G. Carr
質疑這種常見的看法,主張隨著功能越強、價格越低、越來越規格化,IT已從公司藉以略勝對手一籌的專屬科技,變成所有競爭者所共同擁有的基礎科技。換言之,IT雖是競爭力所必備,但它的競爭優勢其實已在消褪當中,IT的策略意義其實已隨著IT的核心作用人人唾手可得而化為烏有。

由《哈佛商業評論》那篇引起全球論戰熱潮的文章〈IT沒有明天〉(IT Doesn’t
Matter)擴而充之的《IT有什麼明天?》(Does IT
Matter?)指出,早先類似IT般的基礎科技,諸如鐵路和電力,不斷地由獲利型專利資源,演變成單純的業務成本。 Nicholas
G. Carr
援引信而有徵的史實與當代例證,說明硬體、軟體和聯網上的創意,何以會迅速為競爭者模倣複製,抵銷它們使企業脫穎而出的策略動力。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以共通和標準化基礎設備面貌呈現的IT,何以是最終導引出重大經濟和社會利益上自然且必要的進程。同時,新的IT基礎也代表企業體面臨許多的挑戰。

 


IT產業的機會:
資訊科技能量是呈級數成長,但是資訊科技達成的績效需要時間


研究人工智慧的專家以及是專業投資人的Ray Kurzweil
,從美國電子商務收入、美國行動電話用戶估計、網際網路主機,這三張對數曲線的走勢圖,預測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說明廣義的資訊科技能量是呈級數成長,但是資訊科技達成的績效需要時間。因此,投資人只要謹記科技將會永遠邁進的話,對於看待投資組合的大漲大跌,心情就不會像雲霄飛車一樣上上下下。

 


IT產業的價值與未來:
科技、競爭與利潤的交互作用中取得完美的平衡

Nicholas
G. Carr認為未來企業
主管因應IT變動角色的方式,會影響到他們公司和自身往後數年的財運。Nicholas
G. Carr
規畫的IT管理新議程,強調成本管控和風險管理優於創意與投資,從花錢、用人到安全和外部採辦,一一加以重新評估,提出可供主管遵循的四大原則:減少支出;追隨即可,不必主導;風險低時求新求變;鎖定弱點多過於機會。此外,他也探討更廣泛的IT策略意涵,點出經理人一不小心就會誤蹈陷阱的危機。

Ray
Kurzweil認為
事實上從資訊科技十年來的走勢,科技一直都是平穩地且頭也不回地向前邁進。因為資訊科技達成的績效越高,投資人的期盼越多,才造成資本市場的變動快速。

所以,誠如Nicholas
G. Carr所說
:經理人、投資人與決策者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要在這個看似IT末日的新基礎上,規避它的重重陷阱與迷思,重塑全新的因應策略,並在科技、競爭與利潤的交互作用中取得完美的平衡。

 

分享此新聞: